
三年级语文花瓣飘香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花瓣飘香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花瓣飘香教案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
2、通过充分地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3、通过资料的阅读和写作,着力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上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很美的课文------《花瓣飘香》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花瓣飘香”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以“花瓣飘香”为题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想一想。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字音,读通顺句子。
2.出示自学要求,自学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生字新词。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音。
4.再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5.学生讨论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这一丛月季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3、谁会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
2.从小姑娘摘花的动作和神态中,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小心、飞快)
3.指导感情朗读。
五.“我”见了,会有什么想法?这个小女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带着问题我们到资料城——课文理解读读。
六、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2、再来读一遍,看看你们能读得让我闻到花瓣的香味吗?
3、请学生概括课文大意
二、精读课文3-10自然段
1、哪里能读出小女孩的“懂事”呢?请你们好好看书,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小女孩想摘花瓣送给病中的妈妈,为什么只摘花瓣呢?同时在品读的过程中,除了要抓小女孩的语言,也要抓小女孩的神态,如惶恐)
2、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
句子:“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1)小女孩为什么“舍不得摘整朵花呢”?(板书:舍不得)
(2)你怎么知道花很美的?这是一朵怎样的花?你能从课文中读出来吗?
3、你们看,红艳艳的月季花,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带着亮晶晶的的露水,散发着阵阵清香,难怪小女孩不忍心摘下整朵花。让我们来读一读,把这种舍不得的情感读出来。(板书:爱花)
4、花这么美,摘花瓣不是也会破坏它的美吗?为什么她还要摘呢?
句子:“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自由读句子。
(1)她为什么要摘花瓣呢?
(2)你们想一想,妈妈摸着这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闻着这淡淡的清香,会说些什么呀?
5、是呀,一片花瓣是多么微不足道,但却可以换来妈妈的笑容,甚至妈妈的健康,小女孩是多么高兴啊!小女孩就是这样想着,所以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怎样说的?请你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着妈妈高兴的样子,你一定也会很幸福的。(板书:让妈妈高兴孝顺)
句子:“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体会读。
三年级语文花瓣飘香教案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让学生能体会父母的爱,对父母有颗感恩的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题,读好课题。
读好课题(突出花瓣美、香)。
读得真好,老师就好象闻到了飘来的淡淡清香。
2、这是什么花的花瓣,幽香沁人心脾啊!(月季花)
二、学习课文1自然段
1、课文是怎样来写丛月季的?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⑴(花多,花美)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引导看图体会“红艳艳”。
⑵谁来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过渡:这么美的月季花,她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小女孩?
三、学习课文2-10自然段。
1、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子呢?请你们自由地读读课文。
学生交流。板书:懂事(爱花爱妈妈)
(1)哪些地方看出小女孩喜欢花的?
卡1:一天清晨,......跑远了。
用“△”标出表示动作的词。交流。读体会。
卡2:“我舍不得把......”
交流,读体会。
(2)你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体贴妈妈的。
卡1:“妈妈生病了,......妈妈会高兴的。”
交流,读体会。
卡2:“爸爸在南沙......不要惹妈妈生气。”
交流,读体会。
2、小结:为了......虽然爱花......但还是......真是个懂事的小女孩啊!
3、与小女孩对话的还有一个我,我们来读一读我说的.话。
读句子,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11自然段。
1、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也深深打动了我。齐读11自然段。
2、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我被打动的?
引导学生体会“我买了一盆月季花送给小女孩。”
“我把另一盆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
3、师范读这一段。学生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延伸
1、出示贺卡:这是一个女孩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送给我的礼物----一张贺卡。你们猜猜是谁送的吗?它虽然很简单,有些地方甚至做得特别粗糙。但是我很喜欢,也很感动。不是因为它的样子,也不是因为她的颜色。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交流)
还有一句原话:妈妈,我没有钱买礼物,但这是我亲手做的,意义不一样。
2、你也是爸爸妈妈的孩子,那你会做些什么呢?
3、学到这,我们再来读读课题,这时,你又有什么体会呢?
(花瓣飘香)
(关心妈妈的小女孩就像那花瓣飘着淡淡的清香)
三年级语文花瓣飘香教案 ……此处隐藏4376个字……准,现在请你把这些词儿放到课文里,再用心地读一读,要读到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位小女孩。生读。
师:现在你能上来学着小女孩的样子摘一摘吗?
生:上来演,俯下身子、小心地摘、双手捧着……
……
镜头二:
……
师:摸着这像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闻着这淡淡的清香,小女孩的妈妈会说些什么呢?
生:妈妈会说:“孩子,这花瓣摸着像绒布一样,真舒服啊!”
生:妈妈可能会说:“闻着这淡淡的花香,我的病仿佛好多啦!真是我的乖女儿!”
生:妈妈还可能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妈妈有你这样的女儿知足啦!”
……
【现象透视】
循文明像,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引导学生从文字中读出意象,也是语文课达成目标途中的重要环节。
在“镜头一”中,学生通过阅读,把小女孩摘花的情境“过电影”,再通过“演一演”的形式,“小心地摘”、“双手捧着”“飞快地跑”在学生直观生动的表演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再现和理解。为什么这样小心?双手捧着?明像的同时,学生又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从而积蓄着情感生发的“势能”。
在“镜头二”中,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再创造,进行“二度明像”,想象出了妈妈摸到花瓣,闻到花香以后的情景,也为体会女儿对妈妈的情感累积着强大的动力。
感悟——掀起情感之波澜
【情境重现3】
师:不提到爸爸还好,为什么一提到“爸爸”,小女孩的眼里就闪动着泪花呢?想一想,此时此刻,她想起了哪些情景呢?
生:想起了和爸爸一起到公园快乐地游玩。
生:想起了生日的时候爸爸送给她生日礼物,她依偎在爸爸怀里的情景。
生:想起了爸爸在家的时候他们一家人幸福的生活。……
师:是啊,和爸爸在一起的日子是多么的幸福,但是现在,爸爸远在南沙当解放军,已经好久没有回来了,小女孩是多么的想念爸爸呀!这“闪动的泪花”,是思念的泪花呀!
师:爸爸不在身边的日子,小女孩妈妈做了些什么呢?
生:为妈妈做饭。
生:帮妈妈搞卫生。
生:可能还要为妈妈捶背、为妈妈按摩。
生:有可能要帮妈妈去买早饭,或者买快餐。有时候还要做饭。……
师:是啊,小女孩为了照顾妈妈,不知做了多少事情,她还是一个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啊,她是多么能干,不仅没有惹妈妈生气,而且一个人和承担起了照顾妈妈为家庭分忧的重任,此时此刻,她一定也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自豪,所以,这“闪动的泪花”,也是自豪的泪花啊!
师:孩子们,想一想,小女孩在给爸爸的回信中会说些什么呢?
生:她会说:“爸爸,请你放心,我没有惹妈妈生气,我还给妈妈摘了花瓣呢!”
生:小女孩会说:“爸爸,妈妈现在虽然在生病,但是我会照顾好她的,现在她已经好多了!您就安心在南沙保卫祖国吧!”
生:爸爸,你就放心吧,您的女儿很能干着呢!……
师:是啊,看到妈妈高兴,能让爸爸放心,小女孩也就幸福无比!这“闪动的泪花”也是幸福的泪花啊……
【现象透视】
对“闪动着泪花”的感悟,通过“想起了哪些情景”、“为妈妈做了哪些事”、“回信中会说些什么”三个问题的思考展开。充分激活了学生与课文情境相关的生活积累,感悟出了这是“思念的泪花”、“骄傲的泪花”、“幸福的泪花”!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一方面体会着小女孩的心情,另一方面也激起了他们与小女孩相似情感的共鸣,老师的富有激情的话语又进一步渲染了课堂的情感氛围。如果说,学生的情感是一池春水的话,那么,这样的感悟如同微风,吹皱一池春水,继而在池面上掀起微澜,而在水面以下,早已经是风起云涌了。
诵读——打开抒情之“闸门”
【情境重现4】
课文片段:
(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接“情境重现2”中的“镜头2”)
……
师:是啊,小女孩摘花瓣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妈妈摸花瓣时候说的话仿佛已经回响在她的耳边,闻到这淡淡花香露出的笑容仿佛也在她的眼前,所以她会怎么说这句话呢?谁来“说一说”?
生:读。
师:听出来了,妈妈生病了,你急在心里。花瓣这么美,这么香,你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吗?
生:再读。——“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
师:小女孩心中装的全是妈妈,一心想要让妈妈开心,这片美丽的花瓣真的能让妈妈高兴吗?
生:再读。——“妈妈会高兴的!”
师:你的心里装的全是妈妈,你一心让妈妈的病好起来……你读得那么投入,相信你也一定是个好孩子。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地读一读。
……
【现象透视】
“读”为心声。理解感悟的文字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将其间蕴含的情感有效地抒发和宣泄。而这引导抒发的过程便是对文本再次感悟提升的过程。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不断地通过“暗示”,引发学生对文字的`再次感悟,从而“由内而外”地诱发学生将体悟到的情感进行有效的表达。好的朗读不是“摹情”,而是真正的“动情”,一种自然真切的流淌。老师的朗读点拨,恰似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宣泄情感的“闸门”,浓浓的真情从中汩汩流出。
延伸——绵延情感之余波……
【情境重现5】
师:在下课前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请大家帮忙,老师这里的一瓶月季花(课前老师特意去买的,作为教具使用)该怎么办呢?请大家为我出出主意。
生:可以送给那个小女孩。
师:找不到她啊,怎么办?
生:可以送给上课最认真的同学。
师:嗯,我想。这花包含着对同学进步的肯定,不错的主意,谢谢你!
生:可以送给你的妈妈,表达你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师: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看来课文中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谢谢你的建议,我想我也会用最好的行动来表达对妈妈的爱。还有别的建议吗?
生:放在教室的窗台上,让大家都来欣赏。
师:让更多的人来分享这鲜艳的花,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
师:其实,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片美的花瓣,因为我们的心里都有着一颗珍贵的爱心。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课题吧——
生(齐读)花瓣飘香!
【现象透视】
成功的情感课堂应该在激情澎湃之后余波绵延,余音缭绕。“给老师出出主意”的教学设计是延续情感的巧妙方式。看似平淡的问题将学生的“课堂情感”与“生活情感”有机衔接,激发的是学生对“善”与“美”的向往和追求,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级情感。不管是“送给妈妈”这样的与课文同层面上的建议,还是“奖励同学”或者“让人欣赏”的具有发散意义的做法,都表露着学生在体验了小女孩可贵的爱心之后的一种真实的情感。相信这样的情感应该是持久的,历久弥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