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
认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技能:
1、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品句析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情感: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理念:
依据古诗的特点,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力求体现“间间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为发展”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学质疑、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品读诗句、领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送”
师: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送别、送礼、送行……(很多学生回答)
师:“送别”读来令人伤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时才能再次相见。因而临别依依,内心总怀有对友人的不舍(学生)所以古人们喜欢用诗来表达对友人、亲人的想念、不舍。那么你知道有那些送别诗呢?
生:《送别》、《送友人》……(很多学生回答)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送别诗,请看屏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古人写的送别诗吧。诗要读得字正腔圆,但他也讲究节奏美。因为不同的节奏,给予我们不同的享受。有慢慢读的,有快速读的。现在,我会特别注意听同学们的节奏。
生:齐读。
课件出示:《送别》——王维
《送友人》——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学生读得不是很好时)
师:同学们,刚才我已经讲到古诗要读出节奏。现在你们和我一起来读,我会给你们配上手势。请注意观察手势的节奏,来揣摩读的速度、语调。看看这样读是不是另一种滋味。
师配上手势分三种不同的速度读。(慢慢读、快速读、中速读)
生:跟着老师读,体会三种不同的读法。并了解古诗正确的读法。
(设计意图:运用手势方法补助学生诵读诗句,培养学生语感。《课标》指出语感是诉绪形象,依赖直觉,对语文文学的意蕴和情趣的领悟和品味的魅力。)
师:古人喜欢用诗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他们离别的不舍。我们再来看这几首诗,他们的诗题都有一个什么字?
生:送字
师:一个“送”字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怀念。看来这个“送”用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不然古人为什么要把这些“送”记下来。
(设计意图:由疑激趣,通过读、找送别诗。发现它们的共同点,达到预期目标。并引导提出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抓一个关键的地方,牵一发动全身。)
二、解题。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它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生: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杨万里学生回答)他誉有宋朝四大诗人之称。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他一起(晓出)一起在(净慈寺)为朋友(林子方)送行。顾名诗意送的意思就是送别、送行(板书)
师:那杨万里为朋友送行是在什么时候,你从哪个词看出?
生:晓出
师:谢谢,那么这首诗的题意是?
生:早晨杨万里走出净慈寺为朋友送行。
师: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是著名的佛寺,杨万里走出净慈寺为朋友送行时看到了那些景物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28页,让我们读读这首诗,在聊一聊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紧抓贯穿全诗的关键词“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以及杨万里对林子方深深不舍之情。)
三、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引入意境。
1、指导读准节奏。
师:刚才我们讲到读古诗时要讲究读出节奏美来,现在看看你是怎样读这首诗的?
生:读古诗。(一位学生读)
(学生读得不是很好时,一句一句指导读。指导读时配上手势。)
师:(1)我愿意听你读慢些,把古诗的节奏美读出来。
(2)我愿意帮助你,我给你配上手势,注意读的速度要慢些。
(3)看,这回读得好多了,我们大家跟着他一起读。
(请三位同学读)
2、朗读,引入意境。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一起读吧!(老师配上手势读)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来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师:再来
师:再读后面两句。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训练重点。高年级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时,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来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节。这就表明朗读与诵读在感悟文本情景中的重要性。)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尽管我们只读几遍,那我们聊聊吧。作者在为朋友送行时看到了那些景物呢?
四、欣赏诗中描写的景物
指导学生品读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反复诵读、抑扬顿挫、回旋曲折的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感情美。
(设计意图:朗读的过程实质就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模仿到理解再到形成语感,进而生成一定的知识模式,环环相扣,步步深化。亦即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身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占为己有。经过这样的内化、吸收和储存,死的语言材料就会慢慢地转化为活的语感能力。)
1、聊西湖。
师:西湖是世界文明的风景旅游胜地。其中西湖有十大景点最为出名。
那现在我们就来聊聊西湖吧,聊你对他的理解。
生:自由畅谈自己对西湖的理解(很多学生回答)
师:自古以来,很多诗人把西湖的美景用诗记录下来。现在我们就来欣赏欣赏这些描写西湖的古诗吧!
欣赏课件: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春题湖上》
生:齐读
师:看,苏轼与白居易赞得西湖多美啊!那我们也去欣赏欣赏诗中的西湖吧。并谈谈你的感受。
生:欣赏课件:西湖十景
师:我看到你在赞叹,你赞叹着什么?
生:自由畅谈感受
师:对啊!这六月的西湖不一样了。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送进去读。
我相信你读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生:读第一句
师:就是这一份陶醉,这一份赞叹,让我们体会到 ……此处隐藏6665个字……
2、出示第二句。
3、静静地欣赏荷叶荷花的美。自由轻声读读,看看美在哪里?
4、品读赏析。
(1)体会“绿”
从那个词读出了这种美?
“无穷碧”会是怎样的?指名说。指导朗读。
(2)体会“多”
从这一行里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接天”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能读出来吗?
分组读,齐读。
5、荷叶如此之多,如此之绿,如此之广,真令人过目不忘呀!那荷花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读第四行。你还会感受到什么?
(1)体会“红”
那是怎样的红呀?指名说,读出来。
想做其中的一朵吗?男生读,女生读。
6、这么绿的荷叶,这么红的荷花,想去看看吗?出示图片。
7、看哪,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画卷,这就是西湖六月的荷塘美景。引读第二句。
8、配上音乐,静静地走进西湖美景。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9、面对这艳丽、热烈的西湖美景,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第一句,师范读。
10、谁也发自内心的赞叹一下。自由练读,谁来当当小诗人夸夸西湖?
11、西湖其他季节也很美,但每个季节的美却各有不同。出示图片。(师配乐介绍)
12、在你们眼里,西湖的夏天是怎样的呢?
13、西湖一年四节都美如画卷,但又各有不同的景致。而诗人在送林子方时正好看到的是夏天的`西湖美景,所以是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师生合作读第一句。
14、这幅美景时诗人脱口而出的,谁能连起来读一读整首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
四、升华诗情,内化古诗
1、大家入情入境,读得如诗如画。有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写友谊,没有抒发离愁。同样是送别朋友,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写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望着朋友渐行渐远,是那样依依不舍,他是以目相送。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送别朋友,他是以酒相送。这首诗是诗人以什么相送?
2、是呀,送别朋友不仅可以以歌相送、以酒相送,还可以以画相送,以景相送。
3、师小结:同学们从这首送别诗中不仅读出了西湖的别样景,也读出了诗人的别样情。
4、古人以诗明志,以诗寄情。让我们一起再来吟诵,牢牢记在我们心中吧,对西湖的热爱。让我们在诵读中体会诗人那一份别样的情感吧。自由读、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语文教案6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自学诗句理解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诗歌大意。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一系列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学习重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学习关键点
1、体会杨万里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的情感,感受诗人清新、明快的诗风。
2、体会古诗独特的文化现象和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
学法指导
1、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与不同诗比较,感受诗人清新自然的诗风,感悟杨万里高洁的人品。引导学生领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学习《采莲曲》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 同学们大家上学已经两年了,在这两年里,大家学习了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番。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写的是六月里一个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B.送别诗一般都是抒发诗人送别之情的,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送人,构思别致。
C.诗中的“莲”“荷”指的是同一事物,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D.这首诗从大处着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画面。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的“红”字与杜牧笔下的“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红”字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3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二)古诗阅读。
1.A
2.不一样。此处的“红”是形容词,是“红色”的意思。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红”是名词,泛指各种颜色的花。
3.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好风光的由衷赞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
晓出①净慈寺②送林子方③
【宋】 杨万里
毕竟④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⑤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⑥,映日荷花别样⑦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升起。②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④毕竟:到底。⑤四时:春夏秋冬四季。⑥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⑦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译文】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阅读训练】
(1)首句似以“突兀”的.语气开头,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____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赞叹)
(2)三、四两句诗人用一“____”和“____”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莲叶无边,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_____”与“____”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碧 红 映日 荷花)
(3)诗人先写____,再叙_____,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得效果,让人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全诗明白晓畅。 (感受 实景)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