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

时间:2025-10-09 23:31:08
美术教案[实用9篇]

美术教案[实用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学会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道路的变化,由此及彼,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中其他物体的透视变化。

教学策略:

《远去的路》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道路由近及远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和学习透视知识。通过道路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透视现象非常浅显和便捷,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由此及彼,道路两旁的路灯,树木,建筑物也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内容,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本课设计的思路。透视现象从三年级就开始让学生渐进的理解,因为有了足够的认知经验,到六年级,学生已经非常轻松的能说出生活中的很多透视现象,但是要引导学生将透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构思,还需要教师多引导。

本课所涉及的是典型的美术基础知识——焦点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变化。但是通篇课本都没有直接提到“焦点透视”,因为在第三学段对类似需要逻辑推理的美术知识主要是感受和体验。所以,课本的开始以两幅美术作品和一幅摄影作品作为欣赏和提示,让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回忆生活中的.感受,在对近大远小的道路变化有准确认知的同时,欣赏艺术作品中是如何利用近大远小的变化表现出空间感的。本课知识点就是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空间关系,并运用视觉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过程:

一、了解规律,欣赏名画

展示一幅具有明显远近效果的马路照片。

我们经常走在马路上,看到的情景是否和这张图片相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近处马路到了远处有没有变化?马路两旁的树木有没有变化?路上的行人远近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一学生到屏幕前指出看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总的来说就是近大远小。

看画家如何画远近关系。

欣赏法国画家西斯莱《塞夫勒道路》、霍贝玛《米德哈尼斯的林荫道》,结合名画欣赏,说说画家表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欣赏课本P7最上方四幅马路效果图,看看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了解点与美术的关系。

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大远小。

二、欣赏提升,讲述发展阶段

1.透视的发展史

课件欣赏乔托的作品《逃亡埃及》,并出示古埃及的画面,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乔托在画面中通过明暗等绘画手段表现了人物及景物的透视感,是透视学的奠基人。欣赏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加深对作品中透视现象的认识。

2.自然中的透视

以一幅有明显透视效果的道路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画面中都有哪些透视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大远小,结合课件讲解物体的透视感,并渗透视平线和视点的概念。对照图片,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往远处看,画面中的透视也有相应的变化。

3.欣赏作品中的透视

欣赏《呐喊》等系列绘画作品中的透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的构思和表现,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课件对比作品赏析,如果画面中没有透视会给人什么感觉?加深学生对透视的重要性的认识。颜色、大小、疏密等各种变化,认识到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都可以看成点。

欣赏图片、总结透视的发展阶段、特点与规律。

开阔学生视野,在学习活动中,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中的透视。

三、探究形成、发现方法

1.欣赏书本上的透视图片

(1)小组讨论找出图片中的心点、消失线和视平线

(2)教师解释这些名词的定义:

如:想象在大海上向远处看天和水之间产生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还比如: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上的一点这点就是心点而这两条线就是消失线

(3) 学生练习一个透视图

2.教师展示一幅剪贴的透视关系的风景画

(1)学生小组讨论 这幅风景画是如何制作的?

(2)教师小结:A.作视平线和消失线 B.定山脚线和远山C.贴正视的房子

D按照近大远小近宽远高近高远底的方法贴出树和栏杆。

注意:远的地方学生选择彩纸的时候因应该选择色彩模糊点的近的地方要鲜艳。贴的时候先贴远的最后贴近的。

四、学生操作:

作业内容:利用绘画或者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要求:在画面中要表现出道路的透视感。

可以根据想象添加合适的环境。

五、展示与评价阶段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学到的透视现象,从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去探索,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和现象。

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来评价。找出优点,指出不足,指出改进办法。教师评价。

六、课后拓展:

学生视野,希望学生今后在作品中学会运用透视知识。在运用时关注:能否理解并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融入到绘画作品、摄影、拍摄等当中去。

美术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中国红是中国人的魂,尚红习俗的演变,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传统精髓逐渐嬗变为中国文化的底色,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积极入世情结,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通过这次集体活动,让孩子感受“中国红”,了解传统民间艺术,并动手制作红色饰品打扮周围环境,表达自己喜庆快乐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以红色为寓意的“喜庆、吉祥”事物过程中,感受中国红明快艳丽的色调,倾听同伴的表达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此处隐藏3602个字……2)学生谈自己的设计打算。

三、制作实践、感受色彩魅力

1、学生染纸实践,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

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制作。

四、美化装饰,设计应用

1、教师展示染纸画装饰的贺卡作品,引导欣赏,启发思维。

2、学生讨论发言。

五、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学生展示自己的染纸作品。

2、相互交流评价。

3.启发学生制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并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 4、合唱《幸福拍手歌》,尽情享受创作成功后的乐趣。

六、作业要求:

1。每人四幅不同折法,不同色彩的染法。

2。点染时胆子要大,心要细,每染完一张,要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改进。

3。折纸、剪纸可以自己设计花样。

七、板书设计:

美术的染纸

制作过程:折、夹、挤、染、展开。

种染法:浸染、点染、冲染、浓破淡。

美术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三原色相互搭配可以调出多种色彩。

2、通过看图形推理颜色的方式,大胆尝试探索涂色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色彩的组成。

3、感受三原色组合成新色彩的神奇,激发幼儿对色彩认知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你们知道吗?红黄蓝三种颜色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三原色)

(二)、活动过程

1、出示彩色城堡图,如果想进城堡必须打开城门。

师:今天,三个颜色宝宝想要去“彩色城”玩,可是,想要进去,必须要打开城门才行,怎么才能打开城门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彩色城的主人是怎么说的:“欢迎你们来彩色城,如果要打开这扇门,必须要6种颜色填满锁上的6个扇形才行。红娃娃说:“我有红颜色我先来”,“来看我的,我有黄颜色”,“还有我,我有蓝颜色”。

2、教师提问:

(1)现在有几种颜色啦?(3种)

(2)城门能打开吗?为什么呀?

(3)请你猜猜看,剩下的3个地方,有可能是什么颜色呢?

3、幼儿回答:绿色、粉色、紫色。。。

4、到底是什么颜色,我们来听听彩色城的主人是怎么说的,好不好?(彩色城主人:“剩下的这3个地方,可不是随便什么颜色都能填的,一定要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相加后出现的颜色才行,小朋友们,快点帮帮颜色娃娃吧。”)

5、师: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每个小朋友的前面都有一个调色盘,桌子的中间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颜料,根据彩色城主人的要求,你们一定要两种颜色的颜料调在一起才行。

(1)那请小朋友动动脑筋看,比如说黄色可以和什么颜色调在一起呢?它们会变出什么颜色呢?

(2)红色还可以跟什么颜色调在一起啊?

(3)那最后还有哪两种颜色没调在一起啊?

(4)那么我们等一会在操作的时候,每次取颜料时都要取的一样多,不然调出来的颜色会有偏差的.,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做的又快又准确,好吗?那我们开始吧!

6、播放音乐,让幼儿进行调色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7、小结、讲解:

师:“哪个小朋友先来说一说,你选的是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后变出了什么颜色,好吗?”

(1)红+蓝=紫,你们的红色加蓝色也是这样的吗?那我们来问一问彩色城的主人,红色加上蓝色是不是紫色,好不好?

(彩色城主人:“红色加蓝色是紫色。”)

(2)红+黄=橙,你们的红色加黄色也是橙色吗?问彩色城的主人,红色加黄色也是橙色吗?

(彩色城主人:“红色加黄色是橙色。)

(3)谁来介绍一下最后两种颜色?黄+蓝=绿色,你们同意吗?

(彩色城主人:“黄色加蓝色是绿色。)

(4)当幼儿发现颜色量多或少,配出来的颜色也会尽然不同时,教师应支持鼓励幼儿的新发现,同时做进一步的规律总结。如:“红色+蓝色”,当蓝色配多时,会变成紫红色等。

8、介绍“三间色”。

师:太厉害了,我们三种颜色全都找到了,你们知道吗?橙色、绿色,还有紫色,这三种颜色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三间色”。原来,这些三原色(红黄蓝)两两相加后还可以变出绿橙紫这些三间色呢,真神奇呀!

9、现在,6种颜色全都找到了,那我们可以进去了吗?问问彩色城的主人。

(彩色城主人:“你们可真厉害,6种颜色全找齐了,请进来吧。”)

师:彩色城里好漂亮啊,今天,彩色城里大丰收了,里面收获了许许多多的蔬菜水果,我们分别来看下有什么?(西瓜、葡萄、橙子、黄瓜、茄子。。。。。。)它们是什么颜色的?(绿色、橙色、紫色)

10、幼儿作画,并要求幼儿用三间色来画蔬菜水果。

(1)师:你刚刚调出的是什么颜色的?与你的颜色相对应的蔬菜水果有哪些呢?现在,就用你调出的颜色来画画它们,好吗?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活动结束

师:“现在,请你们把画好的蔬菜水果送到彩色城里来吧,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谁画的最漂亮。”

(四)、活动延伸:了解其他颜色的变化。

师:“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结合在一起会变成绿、橙、紫的三间色,那么,其他颜色组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美术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中,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儿童画创作能力。

本课重难点:

1、教学重点:围绕大树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表象。

2、教学难点:画面构思和组织。

解决重难点方法:

在绘画的构图上,要分清屋次,不一定将大树各部分都表现出来,可以选择大树各部分都表现出来。

教学程序:

一、表演.回忆.发表

1、谁能到黑板上画一棵大树。

2、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一棵大树。

3、谁能说说大树由几个部分组成。

二、观察.赏析.感受

1、教师将学生画的大树各部分补充完整。

2、有谁到这棵大树这儿来玩呢?

3、你还能想象出哪些有关树的'故事?

三、思考.探索.创作

1、谁能根据课本上的绘画作品,讲一个有关大树的故事?

2、你是通过画面中的哪些形象了解了画面的故事?

3、小组同学合作,表现出大树的故事。

四、展示.评价.延伸

1、大树对人类有什么作用?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后活动:

课后可以画一幅保护绿色的作品。

《美术教案[实用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