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0-08 12:26:12
【优】语文教案5篇

【优】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枣、馋、缓”等11个生字,学会“刺、枣、颗”等1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刺猬偷枣的有趣方式,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突破重难点:

重点:准确感受刺猬偷枣的有趣方式。

突破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第7-10自然段进行品读,并通过圈画动作词的方式体会其偷枣时动作迅速、方法高明,用给定句式进行过程描述等方式,让学生更为准确地体会刺猬偷枣过程的有趣情形。

难点: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突破方法:一要引导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对刺猬偷枣过程的描写,抓住作者对刺猬称呼的变化,感知其情感的不断变化过程;二要指导学生对重点句、段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读中不断与文情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对小刺猬的喜爱与探究之情。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枣儿丰收的情景,让学生自然感知到枣儿的“诱人”,并为理解刺猬的“偷枣”行为奠定基础;归纳讲解法,通过教师必要的讲解,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文题之巧,体会作者对于刺猬的喜爱之情。

学法:抓关键词句品读感悟法,抓住文章作者赞叹刺猬的句子,并由此深入到课文重点段落中进行品读探究,不断丰满对句子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延伸学习法,通过句式说话训练的方式,不断深化对文本的学习认知,同时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师生齐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刺猬词语卡片;搜集关于刺猬的资料。

学生:了解关于刺猬的资料;自主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课时巧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枣、馋、缓”等11个生字,学会“刺、枣、颗”等1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感受红枣美丽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引入学习

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准确朗读课题,注意读准“刺”的读音,同时展开想象,这位“带刺的朋友”会是谁呢?(仙人掌、刺猬……)教师适时引入:大家猜得很准,课文中这位神秘的“带刺的朋友”就是刺猬。

2.出示小刺猬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对刺猬的了解,教师简单补充介绍(别名刺团、猬鼠、偷瓜獾、毛刺等,属于哺乳动物中的猬形目,体肥矮,爪锐利,眼小,毛短,浑身有短而密的刺。刺猬在夜间活动,以昆虫和蠕虫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克的虫子,遇敌害时能将身体卷曲成球状,将刺朝外,保护自己,刚出生两周内刺软眼盲)。

二、自主学习,感知文意

1.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的情况:

(1)抽取小刺猬词语图片,小组开小火车朗读词语比赛,看看哪一小组朗读得最准确,教师适时抓住易读错词语进行范读指导,注意“扎”读第一声,同时注意准确区分“忽、匆”两个字的读音。另外还要指导学生读好四字词语“斑斑驳驳、噼里啪啦、恍然大悟、蹑手蹑脚”等,其中“蹑”字读第四声。

(2)巩固词语认读练习:随机抽取词语卡片,学生快速抢读词语,教师再次进行巩固指导。

(3)课件出示文中生字,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字形,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

生:我用形象记忆法记住了“枣”,下面的两点就像是枣核一样。

生:我用熟字比较法记住了“乎”,因为这个字看上去就像学过的“手”,就是中间不一样。

生:我还用形声字形旁加声旁的方法记住了“伸、沟、测”几个生字。

师:识记生字的方法非常多,只要大家能够观察、比较,就会准确记住它们的字形。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随文再次进行部分字词的朗读纠正指导,同时注意指好长句子:“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好奇心驱使我/蹑手蹑脚地/追到水沟眼儿,弯腰望去,水沟眼儿里/黑洞洞的,小刺猬/已经没了踪影。”

3.再读课文,看看课文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小刺猬做了什么事情?

4.学生自主朗读思考,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秋天的晚上)、地点(后院的枣树旁),引导他们说清楚刺猬“偷枣”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梳理归纳(课文主要写了一个秋天的晚上,一只刺猬在后院偷枣的事)。同时引导他们从文中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第2-10自然段)。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过渡引入: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枣儿,竟然会让小刺猬忍不住来偷呢?孩子们,认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知。

2.学生自读思考,课件适时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

3.指名朗读,教师适时提醒读准“玛瑙”一词。同时引导他们思考:这句话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枣儿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抓住“挂满、无数颗”等词语体会枣儿丰收的情形,数量多,抓住“红、玛瑙”体会枣儿颜色样子美,同时抓住“风儿一吹,轻轻摆动”感受枣儿的动态美。并在此基础上随文理解“眼馋”(看见自己喜爱的事物极想得到)。

4.再读第1自然段,看看自己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适时聚焦句子“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运用,更进一步突出了枣儿的诱人(课件同时出示“玛瑙”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比感知)。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对枣儿的喜爱之情。

四、课堂,指导书写

1.教师:这样颜色红艳、晶莹饱满的枣儿,看着就让人眼馋,难怪小刺猬会来偷。小刺猬又是怎样偷枣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写一写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出示13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及其在田字格内的占格情况,看看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教师适时重点聚焦“枣、乎、匆、追”四个生字,指名四位同学板演,同时引导其他同学进行书写,重点从笔画、笔顺以及生字结构等方面交流自己的看法。

3.教师范写指导四个生字,提醒“枣”上半部分的撇、捺要舒展,下面的两点方向大致相同,且要落在竖中线上;“乎”第一笔是平撇,中间的横画略长,最后一笔是弯钩,行笔时略有弧度,注意不要写成了竖钩挺 ……此处隐藏2984个字……p>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完成读读背背,让学生了解对联系内容,并背诵下来;

2、阅读《大理三塔》,完成课后题。

教学重点难点

阅读《大理三塔》,知道这篇材料是按空间顺序写的,而《海上日出》和《夕照》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请学生认识生字,正确读出对联。

2、提问:你们觉得上下句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对,这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对联。)介绍对联的由来,告诉对联要求对仗整齐,词性一致。这些只做简单了解。

3.能说说这几组对联的内容吗?可以小组讨论,(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对联)

4.齐声朗读。

5.自由朗读,边读边记。

6.小组朗读或分组竞赛朗读。

7.试背对联,看谁背得最快最准确。

二、阅读《大理三塔》,完成课后题

请学生读课后两题问题,提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大理三塔。

2、看看书中是怎么描写三塔位置关系的,结合看图。

3、结合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大理三塔的样子。

4、你认为这篇阅读材料在描写顺序上与前面所学的《海上日出》和《夕照》一样吗?(步一样,这篇按空间顺序描写。《海上日出》和《夕照》按时间顺序描写的。)

5、通过阅读你有什么收获(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练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抓物点按照顺序介绍名胜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知道介绍时内容适当,仪态大方。

2、难点:要按游览的顺序讲,讲出特点。

教学过程

找出事先搜集好的有关风景名胜的材料。

1、作为导游,要介绍风景名胜,你应该先确定什么?(游览路线)你确定时应注意什么呢?(这条路线最好既便于介绍又便于游览)

2、请各位小导游想一想应介绍什么风景,介绍的内容可以列在纸上,做个提纲,或者给同组同学说一说。给大家一段时间进行准备。

3、请同学说之前,问问大家当别人介绍时你应该做什么?(引导他们说学会倾听并记下自已想多了解的内容继续提问)

4、进行交际,要求人人参与。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优秀电影的成功因素很多,但有一个好的剧本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而有较高审美眼光和欣赏品位的导演是关键,语文教案-《一个都不能少(节选)》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电影片断及电影文学剧本,不妨也试着当一回“导演”。

二、解题

介绍剧情梗概。

三、研习课文

1.播放电影光盘《一个都不能少(节选)》片断。

(解说:充分利用现有影视资源,激活课堂,给学生以关的享受。在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2.赏析:请同学谈谈留下印象最深的镜头及感受。

(解说:将音像信息转换为描述性语言,再与文学剧本进行比照,进一步理解电影文学剧本的写作特点。)

3.鉴赏品味。

(1)请学生试当“导演”说戏(可选某一场景)。

(解说:参与“导演”的过程,也是对剧本特点进一步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剖析人物形象的生动立体的表现方式之一,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一个都不能少(节选)》2》。)

(2)配乐模拟表演“摄制节目”场景。

(解说:由“导演”说戏到表演,遵循由理论到实践的学习方法,也是参与鉴赏的一种高级形式。)

(3)请“导演”点评。

(解说:这一环节体现集中指导施教对象鉴赏之特色,可直接反馈教学效果的信息。)

4.课堂训练

表达:根据文本内容,按下列句式,请每位学生说一句话。

“《一个都不能少》有诸多让人感动的理由,理由之一是……”

(解说: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鉴赏层次,将学生的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的思考进行评价判断,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希望工程”的社会意义及人文关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5.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较灵活地欣赏了电影文学剧本,了解了电影文学剧本侧重于视觉表现、一切都化为画面和动作的特点。通过赏析,不仅陶冶了 情操,也提高了审美情趣,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四、布置作业

以“一个都不能少”为话题,写一则有创新意味的小短文。

语文教案-《一个都不能少(节选)》2

《【优】语文教案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