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班数学教案8篇(合集)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数学教案 篇1一、活动背景:
本次活动是在幼儿能够正确感之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图形特征的基础上设计的。以幼儿喜欢的“小鸭”形象进入角色、以幼儿生活中最熟悉的饼干为材料。重点在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学习以图形的某些特征来分类,并将分类的标准分层分配到各个游戏中,使活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认识。
2、初步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活动场地。
2、录音机,录好各种声音的磁带。
3、各种图形以及各种图形饼干(形状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颜色分红与绿),篮子若干。
4、请一位老师当猫妈妈,小鸭头饰若干,鸭妈妈头饰一个。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演鸭妈妈,幼儿演小鸭,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带领小鸭子们在教室睡觉。
师:“小鸭子们醒来吧!”
幼:“哦!妈妈我睡的多香呀!”
(2)、引导幼儿跟着音乐,刷牙,洗脸,梳头,做早操,做游戏。
早操内容:
今天空气真真好,我们大家来做操。伸伸臂,伸伸臂,弯弯腰,弯弯腰,踢踢脚,踢踢脚,咕噜咕噜喝口水,游游泳,游游泳,再来把屁股扭一扭,扭一扭,扭漂亮一点。
游戏内容:
发给幼儿每人一个图形娃娃,帮图形娃娃找家。
图形娃娃的家在山洞里面,按不同的图形穿不同的山洞,把图形娃娃送回家。
(评析:教师以鸭妈妈的'身份交代游戏任务,幼儿以小鸭的身份马上就进入了角色,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2、幼儿进行送饼干游戏
(1)、接到电话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用语参考:“猫妈妈打电话过来,说她的猫咪食品店的工作太忙了,想请我们小鸭子帮她到食品厂去领饼干,好不好呀?”
(2)、带领幼儿去食品厂领饼干。
幼儿跟着音乐学小鸭走去食品厂。
(3)、把饼干送到猫咪食品店处,巩固对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认识。
①与猫妈妈问好。
②帮猫妈妈把饼干送入盒中,对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进行分类。
③与猫妈妈再见。猫妈妈送饼干给幼儿,提醒幼儿说:“谢谢猫妈妈。”
(评析:这个环节是本活动的重点,教师注重启发幼儿操作探索,主动讲述分类方法,让幼儿充分得到锻炼和发挥,并且在游戏最后以猫妈妈送饼干给幼儿作为奖励,巧妙的为下一个环节的游戏作好铺垫。)
(4)、把饼干发给幼儿,幼儿学说:“我拿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
(5)、娃娃哭了,肚子饿,鼓励幼儿把饼干送给娃娃吃。
分三次送。问娃娃要吃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饼干,就请拿什么形状的其颜色的饼干的幼儿送饼干。同时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娃娃太挑剔了,可她人还小,我们就满足她的要求吧!我们可不要学她哦!”
(评析:最后以送给娃娃吃饼干的游戏结束,并将分类要求再次提高,使整个活动一气呵成,结局完整,取得良好效果。
3、结束部分:
教师用语参考:“今天,小鸭子们表现真好,为猫咪送饼干,而且还把饼干让给小娃娃吃,妈妈真是要好好夸奖夸奖你,送你们一个大拇指,现在妈妈带你们到外面去玩好不好?”
带幼儿跟着音乐离开教室,结束活动。
三、活动评价:
运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兴趣极高,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图形特征有了进一步的巩固认识,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小班数学教案 篇2活动设计背景
在生活中,小班孩子对吃的玩的特别感兴趣。为此,我们以兴趣为出发点,巧妙地把教育目标蕴含其中,让孩子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器官来感知饼干的形状。
2、能按形状进行分类。
3、初步感知3以内数量关系。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饼干的形状并能按其特点分类。
难点:学会用感官感知﹑体验每一个事物。养成喜欢动手操作善于动脑的习惯。
活动准备
饼干若干﹑手洗干净﹑橡皮泥﹑每组一个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盒子
活动过程
1、《 饼干歌 》音乐 ,出示神秘袋猜礼物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神秘袋,里面有一样好吃的东西,请一个小朋友来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把饼干按组分给大家)
2、 让幼儿自由观察饼干。
师:请幼儿看看自己盘子里的饼干是什么样子的?
幼:有圆形的,有三角形的,有正方形的.。!出自:屈老、师!
师:我这有3个不同盒子,他们是饼干宝宝的家,请小朋友帮助饼干宝宝找到自己的家,记住饼干宝宝的形状和他的家是一样的。
幼儿分组进行,教师指导。
3、 请幼儿从餐盘中选一块饼干,用感官体验。
师:饼干宝宝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他们很高兴…(敲门声)谁呀?我们找一找。(找到事先藏到桌子里面的盘子和饼干)
师:饼干宝宝又来找我们玩了,我们看看出来了几块饼干宝宝?
幼:3块。
师:每组有几位小朋友呢?
幼:3位。
师:请你们每人拿一块饼干,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幼:…
师:摸上去是粗糙的。那你闻一闻有什么味道?
幼:香香的。
师:那么你咬一口是什么味道?
幼:…、、
师:饼干哪去了?变没了,你吃的是么形状的饼干?
4、 活动延伸
将橡皮你放在活动区,指导幼儿做出自己喜欢的形状的饼干。
小班数学教案 篇31、数的概念:
认读数字、点数、5以内数的按物计数和按数取物、比较5以内数的多少、形成。
2、形体的概念: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图形分类。
3、时间的概念:
早晨、中午、晚上、白天、黑夜。
4、空间的概念:认识里外
……此处隐藏2588个字……大高于立体实物(如棋子、瓶盖等)。试分析原因:
(1)教师以前在提供材料时,平面材料较多,忽视了生活中可运用的实物。(2)就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来看,平面思维优于立体思维。
(3)小班幼儿的排异性思维发展水平低,在实物分类时十分容易受颜色、形状的干扰。
改进建议:
(1)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因素,体现“数学教育生活化”,有机地将数学活动渗透在一日活动中。(2)平时经常性地组织孩子多观察、多触摸,比较平面(图片)与立体(实物)的异同点,感受同一标记可选择事物的多样性。
二是本次活动的要求是为实物分类后选择相应的标记,可是大多数的`孩子在实际操作中是先插好标记,然后选实物入。
试分析原因:
从幼儿的角度来看,按标记分类比为实物分类选标记来得容易。因为按标记分类,标记首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目标和显性的支持材料,而为实物分类选择标记,首先要求幼儿思考这些材料怎么分,按什么分,有一个内部的思维过程。特别是在为分好的材料选择标记时,要求幼儿进行分析、概括和综合,较之按标记分类,这是一个逆向的思维过程。
改进建议:
(1)经常开展适合小班幼儿的逆向性思维训练活动,提高幼儿分析、概括、综合的能力。
(2)在设计各种活动时,注重提问的多元性、开发性,以提高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小班数学教案 篇6设计思路:
小班孩子对周围世界本来就充满浓厚的兴趣,特别对可爱的小动物那更是如此。目前我班开展的主题是《小动物学本领》,要求是幼儿亲近,喜欢各种常见的动物,体会每一个动物都有其各自的本领。幼儿对一些常见的动物已有所认识、了解,喜欢做小动物模仿操。在主题进行中,我发现孩子们喜欢模仿动物的叫声,对动物爱吃的食物也很感兴趣。同时《课程指南》中也指出,学习活动的内容应该要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轴心,即要符合幼儿的兴趣以及现有水平,同时对幼儿来说,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我们也知道小班幼儿的年龄比较小,思维通常以具体形象为主,对逻辑抽象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以上述原因为依据,根据我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我设计了这节专门性的集体活动《小鸡捉虫》。
活动目标:
1、尝试手口一致点数,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并且能按数取物。
2、体验帮小鸡捉虫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情景图片(在草地背景图上插入红、黄、蓝、绿四只小鸡)。
2、点子卡2、3、4、5各一张,虫子若干(条数多于幼儿人数)。
3、草地、花丛、蘑菇、大树各一,上面分别贴置数量是2、3、4、5虫子的图片卡(卡的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情景图:
1、数一数:草地上来了几只小鸡?
2、给鸡妈妈的宝贝取名。
价值分析:幼儿手口一致点数,正确说出总数,并且能够根据小鸡的颜色进行取名。
二、喂小鸡吃虫
1、小鸡们肚子饿了,小鸡们喜欢吃什么呀?(虫子)
2、我们帮小鸡一起去捉虫。
3、幼儿可分别帮喜欢的小鸡捉虫,每次只能捉一条,然后分别将它们放在喜欢的小鸡面前,在送虫子时,要说“小鸡,我喂你吃一条虫子。
价值分析:通过学说“小鸡,送你一条虫子吃”,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3、把给每只小鸡的虫展现出来,数数每只小鸡分别捉了多少虫。
4、比一比:哪只小鸡捉的虫最多?哪只最少?谁跟谁捉的虫一样多?
价值分析:引导幼儿进行一一对应、比较多少。
三、捉虫送给小鸡
1、小鸡吃饱了,我们一起到草地上去和小鸡做游戏吧,看,小鸡们都躲在哪里了呢?(草地上、花丛里、蘑菇旁、大树下)。
2、小鸡身上有什么呢?(点子)
3、小鸡说请你们帮我们去找找小虫子,找到卡片上的虫子后,你要数一数有几条,如果是两条的,就送给有2个点子的小鸡、如果是三条的就送给3个点子的小鸡……
4、验证幼儿送的虫子数与点子是否符合,巩固手口一致地数数。价值分析:通过游戏“给小鸡捉虫”,感知5以内的数量,按数取物并且继续巩固手口一致地点数。
小班数学教案 篇7活动目的:
学习观察卡片上实物的大小和长短,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及匹配活动。
活动准备:
材料提供 :各种实物图片若干,塑封的底版图一张(画有大小标记),回形针10个,筐5个。
使用材料 :将筐里的实物分类。 分别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活动。 再给小动物分别匹配相应大小的食物。
教育功能:
1、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学习分类。
2、认识常见小动物,知道它们各自爱吃的食物,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能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及匹配活动。
指导要点:
引导幼儿看底版图,了解大小标记。让幼儿取筐分类,找一个最喜欢的小动物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活动。说一说,这个小动物最喜欢吃什么,把它找出来,再给它们匹配相应的大小食物。
小班数学教案 篇8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排序的规律,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尝试按规律排序,能有序地操作,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歌曲《海底总动员》,轻音乐,动物图片,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这里是美丽的海底世界,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去海底世界游一游、玩一玩吧!(听音乐学小鱼游)
二、感知ABABAB的规律,亲身尝试。
1、小丑鱼和蓝藻鱼有几条?它们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呢?
2、小丑鱼第一个来排队,蓝藻鱼排在小丑鱼的后面,又有一条小丑鱼游来了,后面还跟着一条蓝藻鱼呢!猜猜蓝藻鱼后面会跟着谁呢?为什么?
总结:它们是按照:一条小丑鱼,一条蓝藻鱼,一条小丑鱼,一条蓝藻鱼……这样的规律来排队的。
3、游戏:出示小丑鱼、蓝藻鱼的标记,请幼儿扮演小鱼,按规律排队。
4、演示蓝藻鱼在前的`排队方式,讨论应该怎样排队。
5、请幼儿扮演小鱼,按规律排队。
三、感知ABBABB的规律,拓展思维。
1、小丑鱼和两只海星开始玩排队游戏啦!看看他们是怎么排队的?
2、接下来是谁呢?你为什么这样排呢?
总结:原来可以有很多种规律来排队,每次排队的方法都可以不一样。
四、实践操作,提升经验。
1、讲解操作要求——请你们动脑筋找出操作板上小动物排队的规律,接着排下去。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先完成的孩子讲述规律。
3、展示操作板,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化对规律的认识。
4、你们会按照一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一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这样的规律排队吗?请大家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