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1【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的内容。
【活动目的】
1.通过调查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天的活动都与时间有关系,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种活动的时间,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课前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张时间统计表格,设小组长一名。(每个小组统计一个方面的内容)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公园里人们进行晨练的情境。
教师: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1:有人在打太极拳。
学生2:有人在舞剑。
学生3:有人在跑步。
教师:这些人每天早晨都做这些活动,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为了锻炼身体。
教师:对,人首先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每天锻炼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每天也锻炼身体吗?
教师:你们是怎样锻炼的?
学生1:我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上锻炼身体。
学生2:我喜欢跳绳、打乒乓球来锻炼身体。
学生3:我喜欢早晨跟爸爸跑步锻炼身体。
教师:同学们的锻炼方法都不错。其实锻炼身体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课外活动、课间操、做家务等,也可以锻炼身体。锻炼身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我想知道同学们每天锻炼多长时间,有什么办法吗?学生积极为老师想办法。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同学们每天锻炼的时间好吗?
板书课题:每天锻炼的时间。
二、小组合作,统计结果
教师:刚才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好。既然每个同学都想帮助老师,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全体进行活动吧。
教师:我把任务已经分给了你们小组,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小组长宣布每个小组统计的内容。
教师:怎样才能完成你们小组的任务呢?
教师讲解统计方法:让每一名学生都说出自己活动的项目和时间,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小组整理数据,完成表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课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展示每个小组统计的结果。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都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每个同学每天锻炼的时间大约有60分,也就是1时左右。
学生2:我发现同学们比较喜欢的项目有跳绳、跑步、打乒乓球等。
学生3:我发现同学们写作业的时间多,做家务的时间少。
学生4:我发现同学们大部分喜欢在早晨和晚上锻炼身体。
四、提出建议,统一认识
教师:我们每天的时间是一定的,要想做好每项活动,要求怎样安排时间?
学生1:要合理地安排时间。
学生2:我们每天至少要安排1时的时间锻炼身体,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学生3: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和锻炼,不浪费1分、1秒的时间。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每天要安排好各项活动的时间。国家十分重视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专门下发了积极锻炼身体的通知,要求我们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不能少于1时,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身体,才能做好建设祖国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五、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每天锻炼的时间有多长,可以看出我们每天所做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时间,只有合理安排时间,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下课后,同学们都要安排好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2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3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整理和复习(教材第102页内容,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 ……此处隐藏7311个字……p>① 从青岛到济南有多远?算式:183+210
② 从青岛到泰安有多远?算式:183+210+71
③ 从青岛到曲阜有多远?算式:183+210+71+180
④ 从潍坊到曲阜有多远?算式:210+71+180
⑤ 从曲阜到济南比从济南到潍坊远多少千米?
算式:180+71-210
对于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口头列式解决。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师简单板书,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旅游路线求出路程。
2、自主练习第4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
谈话:大家看,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商场买家用电器,正赶上商场在搞优惠活动。怎样买东西更划算,小明可犯了愁。我们来帮帮他好吗?
谈话: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发现了哪些信息?
(1) 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弄清图中提供的数据与数据间的联系。
谈话:怎样买合适?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12>>>
(2)小组讨论,先估一估,再确定购物方案,并列式解答。
(3)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回答:
① 学生可能估一估:76+268+156≈500(元)所以只能买两样
② 也可能算一算76+268=344(元),400-344=56(元),100+56=156(元)
③ 可能有学生问为什么不先买饮水机和电饭锅?(因为这两种商品合起来超过400元了)
④ 还可能有学生问先买电风扇和电饭锅行不行?(不行,因为76+156=222(元),不足300元,得不到优惠)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分析比较,最后得到合适的买法是:先买电风扇和饮水机,花344元,剩下56元,再用获赠的购物券100元与所剩的56元合起来,正好买回电饭锅。
[设计意图]把目光从课堂转向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感。
三、巩固深入,综合应用。
自主练习第5题。
出示情景图
(1)看图讲数学故事。
谈话:仔细观察情境图,哪位同学能讲一个连贯的数学故事?
谈话:听了刚才的故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自己解决吗?动笔算一算,并把你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提出问题,独立解决,小组内交流。
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a.二年级一共订书报多少份?
b.学习报比故事大王和小哥白尼多多少份?
c.三班图书角有多少本书?
d.三个同学每周大约一共写读书笔记多少字?
(3)全班交流: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教师应予以肯定,同时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4)小结:听了故事以后,你想说点什么?(多读书可以增长知识……)
[设计意图]这四幅图信息较多,所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信息,讲故事,才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充分地交流,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大家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还想说点什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11【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页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学习统计方法。
2.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教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为了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我们二年级(1)班要在这一天举行联欢会,大家准备什么节目来庆祝呢?
学生答:唱歌、跳舞……
教师:参加哪个节目的人数最多?
学生可能说,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也可能说参加跳舞的人数最多……
教师:谁说得对呢?(学生无法回答)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我们班上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多?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少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从而板书课题:统计。
二、自主探索,经历统计过程
1.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
教师: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哪些节目?
(学生说,教师板书: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
教师:用什么办法统计参加每个节目的人数呢?
学生1:用画“?”的方法。
学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3:我们班的人数比较多,用画“正”字的方法更方便些。
学生一一报自己参加的节目,4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2.填表、分析
教师:现在(指黑板)对班上同学参加节目的人数了解清楚了吗?
学生可能会说不太清楚,因为从这上面只能看出“正”字多少,还应算出参加每个节目的同学具体有多少人。接下来让学生算一算,并填在书上的表格里。学生自主填表,然后交流。
教师: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1:我们班上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弹琴的人数最少。
学生2:参加跳舞的同学比参加唱歌的同学少几人?
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
教师:对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1:画“正”字能较清楚地收集、整理数据。
学生2:我觉得数据较多时更简便些。
教师:对,在统计过程中,画“正”字法是基本的方法,今后会经常用到。
三、尝试运用,深化对统计的理解
教师:刚才我们统计了班上参加庆祝六一儿童节节目的人数,大家表现得真棒!现在,森林里的兔妈妈想了解它的孩子们谁采集的蘑菇的朵数最多,同学们能帮兔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吗?(多媒体出示例3的信息)
教师:要知道它们1天分别采了多少应怎么办?
学生:把上午采的和下午采的蘑菇数加起来。
教师:好!你们根据图上的信息,算出3只小兔1天各采了多少朵蘑菇。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统计表。学生填完后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着重强调统计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
四、独立运用,发展统计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122页课堂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做后交流。
五、反思小结,自我评价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