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海教案范文汇编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海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海教案 篇1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林海》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以他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美丽的自然风光,介绍了大兴安岭为国家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意。
2、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写景类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圈画批注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抓住三次“亲切、舒服”感受的句子,通过上下文的联系,理解大兴安岭让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原因以及明白作者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感受。
(3)品读文中质朴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美丽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这些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大兴安岭让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原因以及明白作者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感受。
二、说教法
本着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我准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朗读法。正是因为本文满蘸着作者欣喜与热爱之情,描画了大兴安岭浩瀚山林的景色。文字优美,情感浓烈,犹如一幅迷人的写意画,从多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描写林海的几个自然段,用了很确切的比喻,拟人等写法。因此,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初读感知,再读理解,三读体会,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深,进而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目的。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景色美,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情朗读的技巧。
2、能力培养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只有交给学生寻觅知识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勇敢探索,学到更多的知识,并终生受用。本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中我从课题“林海”着眼,从寻找林与海的相似之处入手,抓住文中具体描写“林”的内容,通过朗读、思考、让学生领略到“林”的浩大、壮美,明白此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大兴安岭的林海。如此优美的描写,我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后,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至会背,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林海的喜爱之情,尽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我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投影展示了林海的美丽景色,同时老师朗读课文,再现课文内容。这种以图画展现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的方法,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领略课文语言美的基础上,真正领略到林海的壮美,既是美的享受,又轻松了课堂。
4、简笔画辅助教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些重点词、句,我还采
用了简笔画辅助理解。例如,在理解大兴安岭的“岭”时,为了突破重点词“温柔”和“盛气凌人”在本课的意义。我要求全班同学用简笔画勾出自己心中的大兴安岭和秦岭,通过板画认识到:“温柔”在本课指大兴安岭的线条柔和平顺;“盛气凌人”指秦岭高大险峻令人望而生畏。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添了课堂里的美育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时,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三、说学法
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大纲对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阅读理解,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教学生用“一读──观景赏物,抓住特点;二读──品词析句,体会情感;三读──回顾反思,明了写法。”的方法,仔细品味文中有关“林”的内容。即初读课文,感知景物特点;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仔细品味,领悟情感;回读课文,在读中学习规范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悟出表达方法,掌握表达技巧。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全面完成了教学任务。这里的学法指导、学法应用将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再现。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林海
一棵树称为——木,两棵树称为——林,海是指——大海。这“林”和“海”合在一起说明——树很多。齐读课题。
2、课题“林海”指的就是——大兴安岭。出示大兴安岭图片。
你们想知道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为“林海”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大兴安岭,欣赏他笔下的林海吧!
(二)整体感知
1、生轮读课文,边听边思考:
(1)大兴安岭留给作者的感受是()。这样的感受,在文中出现了()次。
(2)作者得出这种感受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划出相关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
“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
“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相机板书:亲切 舒服
2、那么,作者围绕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交流并板书: 岭、林、花
(三)品味美
过渡: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深入林中去细细体味大兴安岭的美景,先来看“岭”这一部分。
A.学习“岭”
1、默读第2节,按要求在书上做批注。
出示思考:(1)“岭”具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学生交流媒体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相机板书:多而柔
B.学习“林”
出示问题:“林”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后小组交流)板书:绿如海
1、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师引导:从“目之所及”,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多。多得就像——海洋。
2、那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1)交流,出示句子。
师小结:这就照应了课题——林海。
3、请大家带着喜爱与赞美的感情读3、4两节,男女生分读。
C.学习“花”
1、“花”的特点。 (自学后小组交流) 板书:多而美
2、出示: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作者把兴安岭当作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呢?作者为运用了什 ……此处隐藏6677个字……岭)如果说秦
岭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出示秦岭比较)那么大兴安岭的岭是又——多又——柔,美得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大家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齐读
5、小结学法:
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部分的?谁能结合思考题来说一说。(指卡片)
先读课文,思考: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再读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是怎样感受到的?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岭的美表达出来。
(二)学习“林”
1、岭如此美丽,岭上的林那就更美了。下面,就让我们以同样的方法学习林。
2、自由读3、4二节,思考问题1(如海)海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广阔、不同的蓝色、海面有波浪、海边有浪花)
3、过渡:林又广又绿,美如海,你是怎样读懂的,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2。呆会儿请你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4、谁先交流,大家仔细听,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不够,你认为该怎样读?评读。随机朗读。
a“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非常广阔,一片绿色,真像林的海洋。个别读。
b“群岭起伏……”——长满树木的山岭有高有低,像海上的波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真美啊!
c“多少种绿颜色呀……”——一片绿色,有深有,有明有暗,像阳光照射下的海面一般美。
d“落叶松的海洋”——广阔无垠,一碧千里,犹如海洋般辽阔无边。
e“海边上……”——岭上的青松像大海,青松边沿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像海边的浪花。真美。
泛:动态美,充满生命和活力。
你能把这句话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吗?用问号有什么好处?谁能把这海边的白桦读得更美。个别读,举手的同学读。
5、看图引读。
出示图,引:这就是林的海洋,目之所及——的确——多少种绿颜色呀——兴安岭上——是的——看——
林这么美丽,看在眼里,真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呢。
(三)同法自学“花”。
1、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花这一部分,不过要求可更高了,这回要请同学独个儿自学,然后直接把感受到的读出来。
2、个别交流特点,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请读出来。对于她所读地句子,假如你也有所感受的话,请跟他一起读。随机板书(多、艳)
3、边讲述,边闪现岭、林、花的短镜头:作者看到岭那么多那么温柔,又看到岭上的林那么广那么真像林的海洋,还看到林中的花那么多那么艳,一切都是那么美丽,于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出示“兴安岭……鞋”你喜欢这个句子吗?为什么?范读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来描述一下。
出示灯片,作者怎么会把兴安岭当作一位姑娘的?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个别读,范读,齐读。
(四)学习第6 节。
回到句子“它的美丽……不空洞。”
1、过渡:大兴安岭的确美极了。(闪美丽)更重要的是“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这什么说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呢?请自由读第6节,并联系上文,联系生活实际把你的理解讲给大家听。
2、小结:大兴安岭不但美丽,而且和各行各业的建设连在一起,和千家万户连的生活连在一起,为祖国的建设和人民的富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兴安岭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出示句1)和第一次相比,有何不同?再读句2。那么第三次亲切与舒服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三、总结课文。
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如果还有地方没读懂的,请提出来。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看那位同学最聪明,能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以下练习?任选一题说说。
1、大兴安岭的岭真——啊!——
2、岭上的林真——啊——
3、林中的花真——啊——
板书
岭——多、柔
19林海 林——如海亲切与舒服
花——多、艳
糜丽英老师执教《林海》一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
林海教案 篇7[设计理念]
从教材中提炼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活动。并以此点燃情感,呼唤悟性,促进学生主动探求。
[设计特色]
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新课。
概括学习写景文章的一般方法:写了什么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怎样细致描写,抒发了什么感情。从学生以往的学习实践中总结学法,又以此指导读书实践。
二、学习写“岭”的一层。
运用以上方法,在小组普遍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重点交流以下两句。
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2.“多少条岭啊……也看不厌。”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爱得多深!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三、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描写“林”与“花”的两层。
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感受意境美、语言美。
1.为什么同是绿,却绿得不一样?让学生合理想象,体会把“绿”写具体了。
2.学生体悟:蝴蝶的到来,使这儿静中有动,格外美,加上蝴蝶的斑斓色彩,真可谓“锦上添花”。
3.通过有目的、多形式的读,在体悟描写手法的同时记诵精彩的句、段。如,写“花”的一层不仅句子美,而且内容很有层次,值得积累。
教师没有多余的提问与讲解,让学生在“读与说”“理解与积累”上下功夫。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感悟,但都必须练习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凡是理解了的则易于记忆,课堂上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背诵或记诵,积累好词佳句与精彩片断。
四、学习“联想”部分。
1.自读,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如:(1)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2)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大兴安岭的名字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自学,并不是放任自流。小学生受年龄、经验等的限止,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肤浅,这就需要教师的“导”发挥作用。
2.抓三处“亲切舒服”,使学生联系上下文体悟到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感情的升华。
五、自荐朗读或记诵最喜欢的自断。
六、作业 。
以《╳╳一角》为题写一段话。要求有序地观察一处景物,抓住特点写生动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评点]
本案设计真正体现了“读”占鳌头,更见可贵的是设计者对作为教学行为的“读”所作的诠释:有以美感人的“赏读”,以情动人的“品读”,以扶为主的“教读”,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阅读教学应当以营造书香社会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