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1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金色、水泥”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能利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零乱”等词语的意思,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
2、学习用查字典、看图、找反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看图识树,导入课题。
师生交流:同学们一定都有自己喜欢的树,谁来说说你喜欢什么树?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书的图片(课件出示),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它的叶子像什么?(梧桐树,手掌。)
展示图片:
交流资料:世界上著名的行道树——法国梧桐,在我国公园和行道两旁可常常见到。而今在我国北自大连、北京、河北,西至陕西、甘肃,西南至四川、云南,南至广东及东部沿海各省都均有栽培。在南京老百姓们都把它简称为“法桐”或“法梧”,然而它却既不是梧桐树,亦非产自法国,而我们常说的梧桐树实际上是指“中国梧桐”。人们习惯所说的“法国梧桐”只是悬铃木中的一种。原来,悬铃木一属有8种,原产北美洲、墨西哥、地中海和印度一带。引入我国栽植的有3种。悬铃木果序柄的果实,有的1个果球,有的2个果球,有的3个以上果球,因此名称就不同,分别叫做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和三球悬铃木,这是三个不同的种。
谈话导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法国梧桐树有着密切的联系,板书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板书课题: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学生齐读课题。)
(1)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
(2)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请你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
预设:秋天到了,巴掌似的树叶从梧桐树上纷纷落下。
(3)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领略一下法国梧桐在水泥道上留下的美景吧!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图片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借助图片了解树木,通过课题质疑,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介绍作者
张秋生,天津静海人,上海出生,天津市静海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曾就读于上海第四师范学校。主要作品有《"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等。
1958年开始发表儿歌、儿童诗。曾任《儿童时代》杂志编辑,后调上海少年报社,任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并兼任《童话报》主编。出版有儿童诗集《"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爱美的孩子》,童话诗集《小猴学本领》、《小粗心奇遇》、《天上来的百兽王》,童话集《小松鼠和他的伙伴们》、《小巴掌童话百篇》、《丫形树上的初级女巫》、《鸡蛋·鸭蛋·老鼠蛋》、《来自桦树林的蒙面盗》、《狮子和老做不醒的梦》、《强盗、精灵和巫婆的故事》等。
作品先后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雨靴
(重点指导生字“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数(shù shǔ shuò)
shù:1>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如数目、数量、数词;2>几,几个,如数人、数日。
shǔ:1>一个一个地计算,如不可胜数;比较起来突出,如数得着;2>责备,列举过错,如数落;谈论,述说,如数说、数典忘祖(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亦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shuò:屡次,如数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练读一读。
读一读:数(shù)学课上,一年级的小学生认真地数(shǔ)着手中的小木棍。
(3)理解词语
①下面加粗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交流一下。
a、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b、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c、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预设一:我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因为上一个自然段有句话“天开始放晴了”。
预设二:“熨帖”就是紧贴的意思。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到的。
预设三:“凌乱”就是“杂乱无条理”的意思,我是通过上文的“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
②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印着: 光线充足(多指室外)。
排列: 留下痕迹。
规则: 贴切、妥帖。
明朗: 顺次序放。
熨帖: 规律、法则。
……此处隐藏5149个字……块彩色的地毯,真美啊!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准确,你们读书很认真,还有吗?
生:梧桐树叶落在水泥道上,是自由落下,随意地贴在地面上,虽然不规则,但这也是一种不对称的美。
师:是啊,看来同学们也喜欢上了这条水泥道,和作者一样,你们能找出写作者喜欢水泥道的句吗?
(生齐读倒数三、四自然段)
(板书:小心地走着、仔细地数着、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师:由于作者的细心观察,把水泥道描绘得像一幅图,你能画下这幅画吗?
(学生画出这条美丽的水泥道)
赏析:这一教学片段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品读文中重点句,以读促悟,学生通过读,品味了语言的美感,想象出了一条美丽的水泥道。文内容。
学习重点认识生字、词语。
学前准备1.观察每天行走的水泥路。(学生)
2.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问题导入(用时:5分钟)1.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每天上学、放学走过的水泥路是什么样的?用一句话概括。
2.今天,我们要欣赏到一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你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吗?(板书课题)1.学生交流走过的水泥路的样。
2.齐读课题。1.用一句话概括你走过的水泥路的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识字(用时:15分钟)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凌、增、棕、靴”的读音和“铺、印、图、迟”的笔顺。1.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2.同桌用自制的生字卡片识字:
加一加识字:案、规、图
熟字加偏旁识字:
甫(铺)尼(泥)完(院)
非(排)贝(则)尺(迟)
谜语识字:三天(晶)2.给加点字注音。
水洼()凌乱()
增添()棕色()
3.比一比组词。
洼()综()
娃()棕()
列()愉()
烈()偷()
三、熟读感知(用时:15分钟)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自己喜欢的句。1.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自己喜欢的句。4.同桌互讲课文主要内容。
四、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按结构归类复习生字。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归纳字的结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读拼音写词语。
shuǐnítúàn
()()
páilièɡuīzé
()()
教学反思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较多,学生随文识字,还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最后又按结构归类巩固识字,效果较好。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感受文中的优美句。
2.练习写话。
学习重点理解相关句,感受作者的语言美。
学前准备教学课件。(教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3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凌”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生字。
2.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3.积累优美的段落语句。
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途经一片枫林,被美景陶醉,写下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篇,你见过哪些美丽的景物,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又是怎样的一番美丽呢?让我们进入课文,一起感受吧。
二、新课学习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重点指导“铺”的读音。并指导它的另一个音节,组词:铺满、当铺
2.小组互相检查。
3.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阅读情况。
4.再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5.想一想,课文告诉我们水泥路上的什么很美,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语句,展示给同学们听。
三、生字的教学
教师重点指导“铺、晶”2个字。学生自学“泥、院、印”并交流识字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课文,一起感受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那么的美丽迷人。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感悟它的美丽。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词的认读情况。
2.上节课通过阅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这节课我们来体会作者写出了水泥道的何种之美?
二、新课学习
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表现水泥道很美的句子,并想想从哪些词语上体会出什么样的美丽。说给大家分享。
出示句子: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明朗”是什么意思,换成“晴朗”可以吗?表达有区别吗?
2.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金黄金黄”“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粘”这些词语感受到了秋天梧桐叶的色彩美,而“湿漉漉的”“粘”把雨后的水泥路的潮湿、温润展示出来,一种秋色下温润美丽的景色展现眼前。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这段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逼真。熨帖、平展,写出了梧桐叶的状态。那么,熨帖是什么意思?
4.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
5.这篇课文抓住了哪些事物进行描写?
三、有感情地朗读出示的句子
四、课堂总结
作者观察细致、语言生动,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把雨后水泥道的独特的美,写得淋漓尽致。我们一定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下来。
五、课堂作业
1.课堂小练笔:写一写你上学路上发现的美景吧,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课文表现水泥道美丽的句子。
板书设计
色彩美
灵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