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教案

时间:2025-08-31 16:52:12
谈读书教案

谈读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读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读书教案1

【原文】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前言】

《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所写的著作《培根随笔》中的一篇文章。

【释义】

1.怡情:使心情愉快。

2.傅彩:增添光彩。

3.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4.矫:做作,不真实。

5.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6.鄙:看不起。

7.诘难:诘问,为难。

8.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9.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10.滞碍:不畅通。

11.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12.阐证:阐述论证。

【课文赏析】

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第三,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先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谈读书教案2

教学目的:

1.能理解和背诵关于读书的一些格言和警句,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会圈点勾画和做读书卡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4.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概括和品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和品鉴能力。

教学难点:对作者富有哲理性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谈话式为主

教学过程:

一、故事铺引

二、个性阅读

1.师生互读,并稍做点评。

2.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

思考回答:本文主要论述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三、品读深究:

再次浏览课文,要求学生:勾画你最喜欢的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或者你不喜欢的句子,简述理由。

同时通过谈话、质疑,引领学生生成、完成所提出的相关问题:(问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而定)

四、实力做证

1.给同学写卡片

2. 朗读:

男生:读书足以怡情,我要读好书;读书足以傅彩,我要读好书;读书足以长才,我要读好书。

女生:读史使人明智,我要好读书;读诗使人灵秀,我要好读书;数学使人周密,我要好读书;……

谈读书教案3

文本分析:

本课由三篇文言文构成。第一篇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有关论述,给人以警醒;第二篇是朱熹论说的“读书有三到”,重在强调心到,表现了朱熹独到的见解,给人以启迪;第三篇是曾国藩对读书的论述,强调读书要有“三有”——有志、有识、有恒,给人以训诫。五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接触得并不多,所以在课堂上要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精练、隽永的语言特点。另外要注意的是,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学生自读自悟,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耻、识、矣、岂”4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诲、谓、诵”等9个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

3.深入理解古人对读书的认识,从中获得启发。

4.积累古代经典文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古人对读书的认识,结合实际改进自己的读书方法。

课时安排:

……此处隐藏20976个字……况想一想这两篇节选的内容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在感悟到课文的主旨之后再启发学生想一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充分利用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教学资源。这些突发性的教学资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自己的忽视大大降低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再就是对课堂上动态的生成的处理预设不够。不过就算是这样,学生出现了意想不到,甚至奇怪荒谬的答案,教师也不能发火,而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只有师生和谐,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谈读书教案15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谈读书》教案。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教学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书吗?都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请说出你读过的名言

(1)名言警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6.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名人论读书: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都德 引自1984年第1期《夜读》

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很难是非常精湛的。——柯南道尔 《福尔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

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

三回——著名科学家高士奇谈读书体会时说过:“一回见生,二回见熟,三回就成为朋友。”

三肯——顾颉刚读书主张肯思、肯写、肯翻,这样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造力。

三视——《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把书视为朋友、大敌、老师。

三为——培根认为读书之用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三到——宋代朱熹认为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

三破——对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概括为突破、磨破、识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读一读,找出精彩的语句: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3、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教案《《谈读书》教案》。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体会: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四、学习论证方式象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五、品味文章语言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体验反思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七、布置练习: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3、字词练习

《谈读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