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教案锦集(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在玩中探索使陀螺转起来的方法,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探究、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的变化,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重点:在玩中探索使陀螺转起来的方法,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难点:探究、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的变化,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纸片(上面钻上小洞),火柴棒若干。
2、三种形状的陀螺、彩笔。
活动过程:
一、做陀螺。
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图形宝宝,看看都有谁?(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图形宝宝都想转起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让图形宝宝转起来的各种方法。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你的陀螺转起来了吗?你用的是什么图形?用什么方法才能使陀螺转起来?
5、请几位用相同形状陀螺的幼儿同时转动,观察:同样是圆形的陀螺,为什么有的能转起来,有的不能转?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6、教师小结:找到圆形宝宝的中心,插一根小棍,这样才能使陀螺站稳,用手一拧,它就像陀螺一样转起来了。
二、玩陀螺。
1、幼儿再次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你能转起来了吗?现在你用了什么方法?
2、这些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陀螺转起来的.时候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玩陀螺,观察各种形状的陀螺在转动时的变化。
4、小结:原来不管是圆形、三角形还是正方形的陀螺,只要转起来了就都变成了漂亮的圆形。
5、出示三个有颜色的陀螺,请幼儿猜一猜:这三个陀螺转动后颜色会有什么变化?
三、活动延伸:
1、观察陀螺转动时颜色的变化:请幼儿给自己的陀螺涂上颜色,玩一玩,并观察陀螺转动后的颜色变化。
2、怎么样让陀螺转的久一点儿?
大班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学习6的加减法,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
2、学习用简明的语言讲述加、减法算式所表达的图意;
活动准备:
1、教具课件制作。
2、学具练习纸若干,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学习6的加法,复习加号,等号。
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六只小兔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单击)出示一只小兔。“来了几只小灰涂?”(一只)。(单击)“又来了几只小白兔?”(5只)。(单击)出示问号:“现在有几只小兔?”幼儿学习讲述图意。“我们来把刚才的'事情记录下来。”(依次单击)用一个算式来表示,那就是(单击)
15=6
“这个算式什么意思呢?”引导幼儿讲述图意。
再依次讲解:
24=6、33=6、42=6、51=6
(2)学习6的减法
我们再来看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单击)鲜花把谁给引来了?(蝴蝶)飞来了几只?(六只)再继续看。(单击)飞走了一只蝴蝶。我们把刚才发生的事情讲述一遍。(依次单击)草地上飞来了六只蝴蝶,飞走了一只蝴蝶,草地上还剩下几只蝴蝶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单击)
6—1=5
“这个算式什么意思呢?”引导幼儿讲述图意。
依次学习算式:6—2=46—3=36—4=26—5=1
2、小组活动。
3、活动评价。
通过幼儿自己展示操作材料,讲述操作过程,进行评价
4、活动延伸。
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大班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尝试利用打蝴蝶结的方式系鞋带。
2.通过活动,感受自己长大的快乐。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一人一双有鞋带的鞋子;奖励小贴贴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题,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双系着鞋带的漂亮鞋子,提问:小朋友,你们穿过有鞋带的鞋子吗?你们为什么不穿呢?(不会系鞋带)那今天老师来教你们怎么系鞋带,好吗?
二、学习系鞋带的方法。
1.请一名会系鞋带的幼儿上来示范系鞋带。
师:我们来看看,XX小朋友是怎么系鞋带的。你们觉得他厉害吗?他刚才是怎么系鞋带的?
2.教师讲解系鞋带的方法。
师:先打一个结,然后将两边的鞋带都绕成一个圈,右边的圈圈绕过左边的圈圈,最后打个结。
3.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学习系鞋带。
4.幼儿自己系鞋带。
三、系鞋带比赛。
师:我们现在来进行系鞋带比赛,看看谁系得又快又好。
活动反思:
在幼儿园,我们发现,鲜少有小朋友穿有鞋带的鞋子,在与家长交流后得知,家长觉得现在很多鞋子都不用系鞋带,所以家长觉得不必要给自己制造麻烦教孩子系鞋带,只要买没有鞋带的鞋子就可以了。但是我觉得,孩子已经进入大班最后一个学期,马上就要上小学,系鞋带对孩子们来说是必须要掌握的一个技能,所以我就决定在幼儿园让孩子们掌握这项技能。考虑到很多孩子没有系鞋带的鞋子,因此,我让孩子们带一双有鞋带的鞋子,不一定是自己的。(同时也是考虑到在学习过程中,别人的鞋带比较好系,而给自己系鞋带就要难一点)在活动进行中,我通过同伴示范先引起孩子们浓厚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会系鞋带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然后我就将系鞋带的方法以最简单的方式教给孩子。虽然我觉得系鞋带很简单,通过这两个步骤孩子们应该都可以学会,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却发现幼儿能力有所差异,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系鞋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必须通过教师手把手地教。可是老师毕竟只有一个,那么多孩子如何教得过来。此时,我灵机一动,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将幼儿分成6组,每组内半数幼儿已经学会,请已经掌握的孩子教没有掌握的孩子,而且我还制定了一个规则:必须组内所有成员都学会了,这一组的孩子才算成功,才能共同受到奖励。如此一来,教的孩子们也很卖劲,虽然他们也有所抱怨:“我已经教了XX很多遍了,可是他还是不会。”但是只要老师一提出:“可是如果没有把他教会,你们都没有奖励了。”孩子们又来了劲,继续认真地教了起来。结果用了将近10分钟的时间,所有的孩子居然都学会了系鞋带,这是我所没 ……此处隐藏2108个字……清楚我的要求:“请小朋友两个人合作将左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在操作板的左边,右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到操作板的右边。摆好后马上面朝老师坐好,比比看哪一组速度最快。”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集体验证
师:小朋友的速度都很快,但不知道你们的正确性怎么样?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看一看你们做得对吗?做对了就马上用最快的速度把手势图放进盘子里,后面的小朋友把它放到地上,然后面朝老师坐好。
三、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师:刚才小朋友两个人合作完成得非常出色,现在老师想请你们一个人独自完成任务,你们有信心吗?
(一)听口令摆几何图形
1.师:同样,听清楚我的要求:请你们听我的口令在操作板上给图形宝宝排排队。请后面的小朋友把地上的两块操作板和盒子拿上来,每人从盒子里拿一叠图形宝宝,把回形针放回盒子里。
要求:请在操作板的左边摆长方形,操作板的右边摆圆形,长方形的左边摆三角形,圆形的右边摆正方形。摆好的幼儿马上面朝老师坐好。
2.集体验证
四、在游戏中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一)那现在请小朋友将操作板转一下(180°),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操作板的左边有谁?操作板的'右边有谁?三角形变到哪里去啦?为什么?(方向不同,位置就不同。)
(二)游戏
师:现在我请每个小朋友拿一张图形宝宝,每一组的四个人合作,按图上的队伍站好,听到我喊“立正”,就要马上站好,眼睛看着我。
“看看你的左边有谁,右边有谁?你是从左边开始数的第几个图形,从右边开始数的第几个图形。”师随意问一两个幼儿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进行游戏。
1.从左边开始数第二个小朋友蹲下,从右边开始数第一个小朋友往前走一步,从左边开始数第三个小朋友举起手,从右边开始数第四个小朋友向后走一步。
2..现在请所有小朋友向后转,面对着客人老师,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五、联系实际,结束活动。
“正确认识左右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上下楼梯我们要靠右边走,在马路上我们也要靠右边走。现在我们就来当小司机,把手上的图形当做方向盘,从这里开到我们的教室。看看我们要转几个弯?每次分别是往哪个方向转弯的?
幼儿开着小汽车回活动室,自然、快乐地结束活动。
课后反思
在设计活动时,我选择了这个游戏,并结合大班幼儿的能力水平,增设了摆几何图形、答题竞赛和游戏。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让幼儿在模仿手势动作中区分以自我为中心的左右过渡到对物体的左右位置及左右相对性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在不断游戏、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幼儿方位定向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相互调整的能力
大班教案 篇7一、教案目标
1、引导幼儿安静的倾听,理解内容。
2、重点复述第一部分,根据要求合理的展开想象,并随音乐朗诵。
2、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的生活,体验中温馨、宁静、友好的情感。
二、教案准备
实物小提琴一把,图片
三、教案过程
(一)、出示小提琴,引出课题。
1、教师提问:这是什么乐器?看起来象什么?
2、想听听用小提琴演奏的音乐吗?
(二)、播放舒曼的《梦幻曲》,为的讲述创造氛围,让幼儿感受小提琴曲的美。
1、听了刚才这段音乐有什么感觉?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
(三)、教师配乐完整的讲述,体验的情感。
1、你喜欢这个吗?听了这个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四)、教师出示挂图,再次配乐完整的讲述?
1、小松鼠用什么做了一把小提琴?为什么?
2、小松鼠用这把梨子小提琴演奏出了怎样的.音乐?(里是怎们说的?)
3、狐狸听到优美的琴声,它对小鸡说了什么?
4、狮子听到优美的琴声又是怎么做的呢?
5、狐狸和狮子为什么不捉小鸡和兔子呢?
6、如果没有音乐,森林会是什么样呢?
大班教案 篇8活动意图
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以其瑰丽的色彩和独特的表现手段,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集声、光、演为一体的表现形式从着手制作到表演无不体现出创造、合作的技能。让幼儿从小接触皮影,既培养了创造、合作的能力,满足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有传承了这门传统艺术。
活动目标
一、引导幼儿认识中国的传统艺术——皮影戏,感受它的美感特点。
二、鼓励幼儿尝试制作皮影人,了解其表现方法。
三、能自由操作皮影人,进行简单的皮影表演,体验制作、表演活动带来的无限乐趣。
活动准备
一、提前看皮影表演及皮影动画片,了解皮影戏的特点。
二、皮影戏录像一段,一块长白布,手电筒。
三、各种颜色塑料袋(用膜压平)、一次性筷子、线绳等废旧材料。
活动过程
一、欣赏皮影《龟与鹤》
播放皮影片段《龟与鹤》,引导幼儿观察皮影艺人如何使乌龟、仙鹤两个角色动起来的。
二、教师介绍皮影戏的`由来和特点,欣赏各种各样的皮影,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皮影的兴趣。
三、探讨皮影的奥妙。
1、出示小兔、小熊的皮影,请幼儿操作,说一说皮影人是怎样活动起来的?
2、活动一下自己的身体各个部位,找一找谁在起作用?(关节)
3、教师:如果你也想制作出会动的小动物,需要什么材料?该怎样去做?
四、教师讲解制作的方法。
教师以“小熊”为例讲解皮影制作的方法:1、把小熊的头部、身体、四肢分别画下来。2、用剪刀剪下头、身体、四肢几个部位。3.最后连接成会动的动物影像。
五、幼儿尝试制作。
六、放音乐《快乐农场》,在准备好的屏幕上试一试。
七、活动延伸:把制作的皮影人投放到表演区,指导幼儿进行表演。
活动分析
儿童皮影注重的是制作的简单化、表演的娱乐化。自制皮影人,不但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内容,而且还能培养宁静细心的性格、提高动手劳动的能力和技艺情趣。
教学活动的取材化解了传统工艺的繁杂,收集方便又环保,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线绳这些变废为宝的再利用材料,不仅从色彩、透光性上同样适合制作皮影,而且便于日常收集和制作。教学过程中幼儿通过欣赏皮影片段,初步感受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激发幼儿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通过讲解“小熊” 的绘制方法,使幼儿认识到制作皮影需要把完整的形象进行拆分,分解成几个主要部分进行。然后结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尝试制作各种不同形象的小动物皮影。从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入手,使幼儿在轻松愉悦中充分感受创造、表现与合作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