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8-16 12:26:09
语文教案5篇(精)

语文教案5篇(精)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难点: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到的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2. 听了这些名言警句,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揭题:80多年前有一位年轻的作家也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下了散文《匆匆》(板书课题,读题。)这位作家就是——朱自清.(板书:朱自清)

1. 你了解朱自清吗?(生简介作者)

过渡: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精炼,文笔清新如如水,自然如风,令人回味无穷。在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文章里,他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朱自清的生平,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1. 整体感知:录音朗诵《匆匆》。

听了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文章,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懂文中的每个自然段。

(1) 老师选择几个难度的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正音。

(2)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了什么?

(3) 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媒体映示句子: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指导有侧重点地读好问句。

(1)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疑惑。

(2)假如要强调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该怎么读?指名读、齐读。

(3小结方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要求就有不同的读法和感受。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用不同的语气朗读重点语句,通过不同角度的朗读,引导学生获取不同的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获得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 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1、课文中,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读读品品,并在旁边做些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在读读写写中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3、交流,随机映示语句,相机指导朗读。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A.指名几声读,谈体会。(在交流中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写作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B.请读的出色的学生介绍为什么能读得好,让学生们明白怎样读进文字中去。

C.小结方法:朗读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就能把文章读好。

D.运用上述方法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学时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会了课堂的互动。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圈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A.读了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B.学生评议:他读得怎样?听了同学的`朗读,你还想到了什么?

C.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读后的感受,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说话,落实读的训练同时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A.教师范读,你能体会到什么?是你想到了那些时光飞逝的词?

B.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谁也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感觉读出来?和老师比一比。指名读。

C.男女生赛读。

D.喜欢这个句子的同学站起来读。设计意图:该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化阅读时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四、配乐齐读,深化情感

1学生配乐读第2、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2、此刻让我们再来回味文章开头的问句,你是否有新的体会呢?再读。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的设问句在课堂首、尾的运用,既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又对理解文章的内涵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五、总结全文

既然日子这样容易匆匆而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品味,寻找答案。

六、作业

1、课外读一读《跟时间赛跑》。

2、协议据有关珍惜实间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3、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使 ……此处隐藏5307个字……/p>

三、拼拼读读。

1、拼音重点读准niǎo和chónɡ。

2、看看哪几个字跟学过的`什么字相近,可以怎么记。

3、自己书空试写。

四、字词教学。

鸟:跟哪个字相近?(乌)仔细看有什么不同?用象形方法记忆:一“点”是鸟的眼睛。乌鸦因为羽毛是黑的,眼珠也是黑的,这一“点”就看不见了。你还知道哪些鸟?(喜鹊、麻雀、黄鸳、啄木鸟、猫头鹰……)给学生看各种乌的图片。

儿:“儿”也是“儿子”的“儿”。组词,如“乌儿”“花儿”“小孩儿”等。乌儿能吃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鸟。

飞:样子像一只展开翅膀的小鸟。让学生做“飞”的动作。还有什么会飞?(靖蜒、蝴蝶、飞机……)

五、书写指导。

六、复习巩固。生字认读卡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鱼”“虫”3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正确书写。学会新笔画“提”。

2、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感情,爱护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认读生字卡片。

二、字词教学。

鱼:由三部分组成。上部是撇、横撇,中间是“田”,下部是横。你知道哪些鱼?(金鱼、带鱼、黄鱼、卿鱼……)给学生看各种鱼的图片。

虫:注意读准字音。你知道哪些虫?虫分为益虫和害虫。益虫对人们有好处,像蜜蜂。害虫对人们有害处,像蚊子、苍蝇,我们要消灭它们。

三、书写指导。

四、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生字。

2、抄写生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训练按一定目的从课文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解本文辩证立论,重点突出,广征博引,逐层深人的写法。

3.认识治学中占有材料与钻研理论的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设想:

1.解读本文,关键要抓住“虚”与“实”的关系,理清课文的脉络,重点认识围绕基本观点立论辩证,广征博引、层层深人的论述特点,理清文章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握课文的重点。

2.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开场白:

1980年10月22日,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吕叔湘先生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的讲话。全文分“中和外的关系”、“虚和实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通和专的关系”四个部分,分别论述了语言研究工作中需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本文是其中的第二部分。题目是选作教材时编者加的。文章虽然“主要谈汉语研究”,但正如作者所言“在不同程度上也适用于其他方面”,对于一般治学和研究问题,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包括.写作时处理好选材与立意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简介:

吕叔湘(1904—1998),江苏丹阳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全国文字改革研究会主席,中国语言学会会长,语文出版社社长,并担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全国人大第三、四、五、六届代表,五届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他于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曾任过中学教员。1936年留学英国,1938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开明书店编辑。建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他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重点研究汉语语法,对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现代汉语八百词》等。他治学严谨,著述材料丰富,引证充分,阐述详尽,见解精辟。他还写有许多普及性语文读物,通俗实用,生动有趣。

三、分析课文:

全文共11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系全文的总纲,提出论题并表明了观点: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从观察中来、从实验中来。文章首句提出论题,紧接着以两个设问表明了观点。在接下来的阐述中,作者以语言学研究为例说明了理论来自于事例,事例来自于观察和实验的道理。文章的第2段运用古人做学问、国外各种学派林立和“禅宗和尚”的例子阐述对前人的理论也要靠观察来验证的道理。在论述中,作者既承认“前人的理论是我们的财富”,又指出“前人的理论无论多么重要”,都“要用自己的观察来验证”;既肯定了讲“家法”的好处,又指出其缺点,全面辩证,客观公允,令人信服。这一段是对第1段的进一步强调和补充。

第二部分(第3~6段):具体阐述理论和事实的辩证关系并指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法。第3段从事实对理论的作用角度举出“反切”、“等韵”和“文字学”等理论的形成作为例证,指出事实能够决定理论。第4段从比较理论和事实轻重的角度,运用达尔文物种起源理论的形成和明朝两位理学家的故事作为论据,指出没有事实作基础,理论就靠不住,更加突出了事实对理论的决定性作用。第5段是从理论对事实的作用角度,肯定了理论能引导人去发现事实的作用。运用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填写等例子。第6段具体提出处理二者关系的方法,特别强调“不可走极端”。这一部分的论述强调了事实对理论的决定性作用,其目的在于纠正现实中存在的重理论轻事实的认识。可贵的是作者“矫枉”而不“过正”,没有偏执一端,没有抹杀理论在治学中的作用,而是在轻重有别、详略有致、突出重点的同时,兼顾到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而显得全面周到,辩证科学。作者对问题认识的深刻性和完整性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部分(第7~11段):着重论述观察和实验方面的有关问题。文章联系实际,在分析重理论轻事例的原因、指出其危害的同时,阐述了观察和实验必须具备的精神和态度,强调要亲自去观察、实验,收集事例。第7段对重理论轻事例的错误倾向提出批评,引用了饶裕泰教授的话作为论据,切合实际,富于针对性。第8段运用“有限与无眼”的故事和叶斯丕森的例子阐述观察、实验“不容易”的`一个原因,指出观察、实验不能懒惰,必须具备换而不舍的精神。第9段阐述了观察、实验“不容易”的另一个原因,指出观察、实验不能有成见,必须有客观的态度。第10段收束上文,进一步指出不愿观察实验的害处。第11段指出观察、实验必须自己去做,彻底堵住了不愿观察、实验者的退路。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论述的具体化和深化。

四、.总结全文:

文章紧紧围绕治学过程中“虚与实”也就是理论和事例的关系问题,运用大量典型、生动的事实和理论材料,进行了全面透彻的论述。明确提出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则从观察和实验中来的观点。文章针对重理论轻事例的现实,在辩证立论、全面论述的基础上,强调突出了观察、实验对理论形成的作用这一重点。全文第一部分提出两者关系的问题,表明观点;第二部分紧紧围绕观点,对两者关系展开论述;第三部分在论述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观察和实验的有关问题,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剖析,层层深人,不断具体、深化,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说服力。

《语文教案5篇(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