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案

时间:2025-08-07 19:05:07
《山中访友》教案

《山中访友》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中访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中访友》教案1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主题:感受自然)的一篇优美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作者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生哲理深邃的思考。

《山中访友》是一篇自读课文,编者将它放在《春》、《济南的冬天》两篇教读课文之后,意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并掌握散文文体特征后,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形成散文阅读一般方法。

所以,我将本节课的课型定为:“阅读方法指导课”。

【课型设计】

1、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语文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对课改初期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形式作出了反思,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原上海教委研究室副主任陈仲梁老先生在一次全国性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语文教师不要过多去关注怎么教(教学形式),而要着重关注教什么(教学内容)。“关注教学形式”是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但绝不能把它当作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应当是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进而积淀成学习能力,以适应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

可以说,是否关注教学内容将是决定课程改革能否深入的一个关键,基于上面所提及的三个关键词: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我认为:“方法指导”这一课型将是以后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型。

2、理论依据: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桑代克(1874~1949)的联结学习理论,人的阅读活动是建立在联想基础的学习活动,它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体会──联想──模仿。

⑴ 体会:读者通过阅读来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是联想的基础。

⑵ 联想:读者通过回想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情感历程,人生体验,在作品中找到自我,进而被作品“打动”;读者也可以通过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和阅读体验来达成这一目标。这是阅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它的实施程度将直接决定读者能否“内化”作品所表述的思想情感。

⑶ 模仿:模仿是人在被打动之后自然而生成一种心理冲动。通过模仿,读者将获得和作者类似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读者“内化”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基于上述理论,我把本节课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读──体会;第二板块:思──联想;第三板块:写──模仿。

3、课型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散文阅读的方法。

【主要教学板块设计】

一、第一板块:读──体会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并利用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字词障碍。

教师引导:问题1:本文的题目《山中访友》,你觉得好不好?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情预计:

学情①:小部分同学可能会认为不好,理由是文章内容是写作者到山中看景,与文章题目不符。

针对这一“学情”,老师可以先肯定他们已经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再引导他们去思考作者把去山中看景说成“山中访友”的用意是什么。

学情②:大部分同学会认为好,理由是文章的标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让人觉得亲切、自然,也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针对这一“学情”,老师首先要肯定他们对文章主题的正确把握和从主题角度去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正确方法,再引导他们去思考“友”的内涵,“友”除了表达人与人之间相互喜爱感情之外,更表示对自己有所帮助之意,正如古人所说的“益友”。老师在此基础上追问一个问题:作者把中山的美景称为自己的朋友,除了表达作者对山中美景的热爱,还有其他含义吗?到此,学生会恍然大悟:作者把山中美景说成是自己的好朋友,可以看出,作者与山中美景进行交流时,领悟到许多人生哲理。

说明:通过对“问题1”和由“问题1”生成各问题的讨论,学生不但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问题2:作者访问了山中哪些“好友”?作者从这些“好友”中领悟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情预计:

第一问相对较为简单。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在文中圈画出来。第二问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作方法指导和举例。

方法:

1、抓文中关键语句。例如文中第③段访问“古桥”最后一句:“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2、联系生活。由“坚持”、“从不改变”、“坚韧”,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品质。

3、归纳提升。生活中有许多挫折与不幸,唯有坚韧者,才是生活的强者。

说明:设计问题2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精读文章的重点片断,挖掘文章深层意义。

二、第二板块:思──联想

学生活动:

1、讲述自己一次与自然美景亲密接触的经历。

2、回想自己以前阅读过的有关亲切自然、从自然中获得人生灵感的文章,并与同学分享。

学情预设:

大多数同学都会有类似的经历,老师只要作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把时间让给学生。

引导方法: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启发学生。

说明:通过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文章找到自我,更可以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这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读出自我。

三、第三板块:写──模仿

学生活动:

1、利用课余时间来一次“田野访友”,试着与田野中景物交朋友。

2、以“田野访友”为题,写一个片断,表达你对自然的热爱和由景物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

教师:指导写作、组织交流并作恰当的点评。

学情预设:

仿写对初一同学来说有一定难度,老师要作适当的写作指导,重点要明确“仿”的对象,老师可以指定,如文章的第③段、第⑤段;还要指导学生怎样通过恰当的想像来写出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认识。

说明:通过“行动”和“写作”两方面模仿,学生就可以把从文章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内化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山中访友》教案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 ……此处隐藏23273个字……">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然而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则步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寻觅到自己精神家园的相通之处,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

读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有各的读法。远读其(),近读其(),精读其(),细读其(),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不登高山,不知平地”,是一种发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一种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一种坚守;“五千仞岳上摩天”,是一种豪壮。不要以为山是凝固的,山是岿然的活物。

品水,由于各人的气质不同,心境不同,也各有各的品味。在文人眼里,水是温柔的,因此他们常常把柔情蜜意的水与悠悠无尽的爱联系起来。水之悠长,好像爱情之天长地久;水之波动,似若爱情的起伏波澜。在哲人眼里,水是运动的,悟出的是人生的哲理。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的是()。孟子说“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比喻()。荀子对政权与人民的关系,给后人留下了发人深省的警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老子呢?他既说“天下莫柔弱于水”,又看到了水“莫能御之”的力量。

云山苍苍,江水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

8.给加点字注音:

洗濯(  ) 静谧(  ) 徜徉(  )(  )

9.依次填入第二段空缺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B)

A.苍茫  清秀  奔放  深沉

B.苍茫  清幽  豪放  深沉

C.广漠  清秀  豪放  深远

D.广漠  清幽  奔放  深远

10.第二段引用诗句,运用排比句式,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1.人们“读山品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用文中原句回答)

12.从全文来看,题目“读山品水”的含义是 。

13.第三段中引用的孔子和孟子的话,极富哲理。请分别在哲理句后的横线上,填写一个揭示哲理的句子。(每句不超过15个字)

14.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从内容和结构上看,起了 的作用。

15.文章引述了诸多古代名家的诗文,请你写出下列诗句的作用及其生活的朝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咬定青山不放松”:

《山中访友》教案15

【课型】

自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感知内容。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1、理清思路,感知内容。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在分析课文时要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知内容。

【媒体选用】

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一课时。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一、朋友

二、作者得到的启示:

三、作者表达出的感情:

【教学流程设计】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情境,进入本课学习。过程一 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需要掌握字音字形的字。

2、需掌握字意的词。

1、同学讨论交流字音。

2、解释字意。

过程二 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这些朋友,分别有哪些特点?作者分别从山中的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

3、作者从这些朋友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朗读课文,作好笔记,和同学讨论后得出作者要访的自然景物。

2、认真思考和同学讨论,归纳。

3、得到出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搬弄是非;愉快的投身于工作和生活。表达了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亲切的感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过程三 深入研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丰富新奇的想象,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感到亲切,容易被打动。小结 作业

《《山中访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