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推荐)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这两天在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感触颇深,引人深思。接下来,我想大致说说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首先,这部书让我对自卑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其实每个人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难免会对自己感到不满意。自卑并不可怕,但是自卑之后,你要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而不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书中作者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人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自己有自卑感,在很多时候,他们觉得自卑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他们总觉得自卑是很消极的一种心里感受。但其实自卑并不可怕,自卑也不一定不好,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走出自卑,超越自我。像我在初中的时候,有段时间,英语成绩下降的厉害,然后一开始我会努力的去补救,但是几次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结果我就不再理会这门课,然后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是不是自己没有别人聪敏,是不是自己没有语言天赋。结果就是一种恶性循环。其实正确的做法不是盲目的自卑,而是要找到如何学好英语的正确方法,如何解决困难,才能有进步,其实碰到任何困难都是这样,不是盲目的去自卑,而是要去积极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尤其那些被自己定义为失败者的人们,皆是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缮。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问题“儿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经在逐渐地了解到自身从原生家庭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延伸到后来的'校园生涯,再延伸到社会,有了这种渐渐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谓是细思极恐!我渴望自我修缮,在自我修缮的过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想想在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我不断试图改变周围的人来适应我自己,并认为这样我的生活才会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伤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绪都与那个让我不满意的他人脱不了干系。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在没有得到自我修缮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观点都是有误的,无论我怎样从外界改变生活也不会走向正轨,就算我换一位朋友,我想生活也依然不会让我满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都是双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馈回来的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反之将是一个恶性循环。想要改变身边人、改变生活,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想要改变自己就要认识自我,个人认为“认识自我”是人生塔楼的基石,它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影响整个人生道路的方向,它会指引我们走向救赎或是灭亡。
最后,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但殊不知,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就比如说,身材较肥胖的女生看到个子较纤细的女生,就会油然而生出自卑感,再比如说;当颜值较低的女生看到面容姣好的女生也会产生自卑感。她们只不过在放大自己的不足之处,究其原因,无非是对于自己过度不自信。当我们处于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努力走出来,尽管对自己某一方面不满意,但我们可以培养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从而找到自己自信的源泉,这才是超越自卑!比如,就拿学习来说,如果你的英语不好,那么,你可以发挥其他学科的优势,比如数学或者是语文,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有时候要学会灵活贯通,在一方面不是那么的理想的话,可以发挥别的学科的优势,从而找到自信,超越自卑。
总的来说,自卑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正是人类对自我所拥有的感到自卑,才不断的超越自我,从而获取了巨大的进步。而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自卑与超越读完有快半年了,一直计划写一篇读后感,但是一直也没有下笔。今天感谢马校长定的“正面管教学校讲师课程”的报名要求,让自己定下心来把读后感写下来。
网上看过很多人的评价,我发现评价并不高,与我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严重不符。我细想了原因,人生处在不同的阶段,读这本书能领悟到的知识点可能会完全不同。
当今社会太过于浮躁,阿德勒在开篇提到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奉献与合作是人生的真谛,可能是让很多人觉得不合胃口的原因之一吧。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自卑和超越》这本书的,首先,他开篇明确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的.真谛,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老生常谈。
但我认为,阿德勒在这里有两点与他人不同:首先开篇明确目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接下来,阿德勒用了很多的心理分析案例,论证了这一论题:正确的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合作与奉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要素。
接下来,阿德勒开始向我们讲述,家庭、学校在一个人的发展中扮演者何等重要的角色。为人父母,分别应该给予孩子哪些方面的合作机会。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的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
对于学校,阿德勒还是从办学的目的入手,很快就揭开了各种办学乱象的面纱。接着阿德勒描述了他认为的理想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为人类的发展争取共同利益的伙伴。以这一目标为导向,阿德勒开始梳理教师的角色,师生关系的处理,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奉献精神。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因材施教,发掘潜能,教师将能收获教学带来的巨大的乐趣。
不恰当的评价与负面标签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设限。接着阿德勒对青春期这一人生重要时期进行的分析,这一时期不应是父母逐渐退席的时候。早期养育的不当留下的性格缺陷,有待于在青春期逐步发现并进行修补。
关于择业、社交和建立家庭,阿德勒也给出了建议。关于宗教,阿德勒的理解也很有启示。因此,我认为,《自卑与超越》是为人父母必读的一本书。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3最近我读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对自卑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其实吧每个人都会自卑,或多或少,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难免会对自己感到不满意。自卑并不可怕,但愿自卑之后,你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而不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 ……此处隐藏16881个字……失去了哺乳这种最直接的与儿子交流、接触的方式,自己对于孩子的价值就失去了,从此之后,他成为了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个体,他不再依附于我,这种“失去感”困扰了我好长时间,这其实就应该是母亲不愿意放手的一种表现吧!所以我们说一个聪明的父母应该是“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现在想想,这种被需要感实际上应该是我自己寻求的一种人生的安全状态,也就是我可能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所以,我需要这种被人需要的感觉,这与孩子无关,我不能因为自己的这种需求而要求孩子一味的迁就于我,孩子应该有他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有母亲为他限定的生活。
阿德勒特别强调了三种需要引起注意的儿童:有生理缺陷,被娇宠,被忽视。这三种儿童最容易把错误的意义赋予生活。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避免孩子因为被过分的娇宠,被忽视而在将来成为问题少年。
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合格的父母,如果孩子在儿童时期没能形成良好的性格,导致他们给生活赋予了错误的意义,应该怎么办呢?阿德勒进行了“学校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提出了“性格教育”的理念。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这都是学校教师应该做的工作。那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呢?阿德勒指出:教师要做的事情必须和母亲应该做的事情一样——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并对他发生兴趣。
但扪心自问,我们真的会很在意学生们的困难,想要帮他们纠正父母的错误理念吗?不可否认,很多教师可以像母亲一样,对孩子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会看到很多失足少年,在老师的感化下,生活被他们重新赋予了意义,走上了正常的成长之路。但在整个社会“唯分数论”的今天,我们似乎更关心学生的成绩。或者说,如果我们不去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去关心学生的成长,人们会觉得很奇怪,因为家长给老师打电话永远说的是“我孩子的成绩为什么下滑了?怎么办?”学校也主要是依据班级成绩来评定教师。所以,我们的孩子从小进行的是竞争训练,对孩子而言,这其实是一种不幸。如果人们从小被灌输的人生目标不是奉献和施与,而是想尽办法夺取第一名,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那么后果是可怕的。这也许就是最近一段时间女儿弑母,儿子残忍杀害双亲,大学生不能忍受自己作弊被抓跳楼身亡等事件接连发生的原因吧!我们都走得太快,忘记等一等灵魂!
阿德勒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成立顾问会议室”,即要有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入驻学校,定期与每位学生谈话,发现其心理不健全之处,进而与教师沟通合作,探讨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纠正在家庭中形成的错误人生目标。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方法。阿德勒在维也纳及欧洲已经进行了有效实验,但我觉得在中国实施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但是,我们如果知道了通过深入学生心灵,教会学生正确的与人合作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迷茫,梳理正确的人生方向,那么,身为老师的我们是否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着发现学生言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在教会他们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认知呢?
现在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核心素养便是:立德树人。学校也提倡让教师们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相信这是已经发现唯分数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后采用的应对方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阿德勒认为的理想化学校的出现,指日可待。
其实作为一个人类社会的成员,我们无时无刻不与身边的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以前,我总认为,我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在读完《自卑与超越》,我发现身为母亲,我还有教会孩子与人合作的任务;身为老师,我还有纠正学生对人生意义的错误认知的责任。这可能就是读心理学著作的好处吧:懂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生活。
最后请允许我以《自卑与超越》中的一段文字,作为我文章的结尾:
不管你的职业特点是什么,我们每个人在最初赋予生活的意义时,都有可能会犯错,即赋予了人生错误的意义,当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不断努力,我们应该说:‘我们必须开拓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能够对付它。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除旧布新的工作,舍我其谁!’假如每个独立的人都能以这种合作的方式来对待生活,那么人类社会的进步必然是无止境的。
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人生意义,都能幸福的度过此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5假期里,每周听樊登老师讲书已成习惯。《自卑与超越》也是听完书后感觉到全身经脉被打通一般,赶紧去图书城找纸质版的“武功秘籍”。在写这些文字时,我还只是第一次粗略地看完它。《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读物。其中,本书主要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消除自卑感以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生活中大部分人对自己所处地位或从事的工作有所不满,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我们想要追求更加优越的待遇或地位,以此获得优越感,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看,童年对人的影响极其深远。如果童年时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关心,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很内向,很自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有所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欣赏他鼓励他,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相反,过于宠爱孩子会让孩子十分依赖父母或其他最亲密的照顾他日常生活的人。我们都知道,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父母不是随便当的,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
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家庭、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一个母亲如果不合格,那么她的孩子也不大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长。作为一名母亲,我还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儿童心理,分析自己当下的各种行为以及面对儿子的行为所作出的反馈,以便更好地教育孩子。例如:我一直认为小孩子睡不好,是缺钙或身体不舒服导致的结果,却从来不知道过渡的关注和溺爱也会导致孩子用这些不良行为来绑架成人的关爱!“爱"是一门深奥而又漫长的课程,不是所有的“爱”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除去父母亲的影响、家庭的.影响,老师们也在孩子的生命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无孔不入的媒体也时常报道出一件又一件令人震惊或惋惜的校园事件:因学业压力大而轻生的;因老师的责罚而做出过激行为的;甚至还有学生与老师大打出手的现象。媒体每次报道这样的新闻,无论过错在谁,都将老师推至风口浪尖。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走向极端的过程必然积压着大量的负面情绪。
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动机或者说心理需求,那么“爱”与“责任心”在他们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甚至成为催化他们与老师、与学校、与社会对抗的增强剂。书中的几个例子很鲜明地表现了部分“懒孩子”与“捣蛋分子”的心理。我回想了自己的学生,也有几个经常被我以责任心的名义加以“关照”的,而自己上学年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他们走向“更懒”、“更捣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特有的优越感,而寻找这种变质优越感的本源正是他们某一方面引起的深深自卑感。因此,目前此书对我最大的帮助是:从心理上找到学困生的问题所在,再去解决学习问题,或许能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