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时间:2025-11-23 14:39:07
(精)《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5篇

(精)《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

一次次让我停了下来。原因很简单,书看的让人头"胀"。对,用“胀”这个字形容,最接近我的状态了。我自认心理精神还是蛮强大的,但是越到后来没看两篇就得停下来,让大脑休息一下。这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特别想做个数学题或者几个英语单词。前者让我重新回到理性的世界,后者让我暂时忘掉一些东西。

这不是危言耸听。虽然最终因为好奇心的驱动,我还是读完了小说。

它对人最大的帮助是里面好多个案例涉及到了量子物理的知识以及相对论的知识。“精神病人”用巧妙地比喻让人恍然大悟。扭曲空间是相对论的结论,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理解。那个“疯子”天才般的用苹果在布上滚动解释,顺便解释了黑洞和白洞之间的联系,让人不得不佩服。

但最后别看这本书。

每读到一个案例,特别是遇到逻辑能力很强的病人,他的逻辑没有丝毫弱点,讲的让我感觉“很有道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这几个字,然后提醒自己,他是个精神病人。连作者也不知一次的提到精神病医师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作者费尽心思的写这些东西,很好,但是几乎每个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那是个令人难受的空白,他采访了病人,病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笔录搬出来,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语录复述一遍。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论,把自己的空间缩小,让病人释放出自己的`空间。可是他写成了书之后,那些病人的空间被无限的放大了。

换句话说,作者的每次采访,特别是那些非常厉害的病人,他都会被其他医生一再警告,最好别把病人说的当真。可是作者把这些极其危险地思想毫无保留的说了出来。这不就等于让读者真切的面对这些”天才“吗????

最令人不可忍受的是,靠后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竟是作者自己。他毫无掩饰的承认了自己的多重人格。如果说,从前的我对于精神病人,以玩笑的态度视之,今后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他们只是少数而已。

看书的这几天,我发现自己想问题的方式已经有了变化。强迫症的感受也更加强烈。总之,我很后悔自己看了这本书,并且思考了其中的内容。

看书的时候,我有的添加笔记。我不愿意再回顾这些天才们的高见了,那些”经典“的思想我也不愿再记住。愿想看书的人,收起你的好奇心,珍爱生命。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

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我读到了这样一句话:那是一个很美的地方,但却只有他的存在。他承受全部寂寞等待着,他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

所谓疯,只是我们在面对我们无法理解的人和事而定义的。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看完这本书后,且不去仅以常人的角度去评判他们是否真的疯了,但至少有那么一点我可以肯定――有那么一群疯子,是孤独的。

事实上,疯即是一种痴。无论是对宗教信仰的迷信,还是对某一件事的过分执拗。在“思维虫子”、“时间的尽头”等章节中,我看到了一群物理和哲学天才几近痴迷般的剖析与追问。他们执着于追求自己所坚信的东西,或许从某一个角度而言,他们并不是真的疯了,只是太过痴迷。但站在这个角度上去想的话,我似乎又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当痴立于生活则是天才,当痴脱离生活则是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好书,以对话的方式为我们呈现,让我们用自己的主观去看待疯子的世界观,而作者不做太多的评价。这也让我突然想到了“真正的.世界”那一个章节,那个年轻的女孩心里一直自问着:你有没有想过你看到的世界也许本身不是这个样子的?抱着对真正世界的疑虑,她决心试着用他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于是她开始不停地模仿别人,了解被模仿者的心态以求能用对方的眼睛看世界。身边的很多人都觉得她被“附体”了,她被认为是一个疯子。可事实上,她也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只是多了常人无法理解的执着。

真正的世界到底是怎样呢?可能最终也没能得到答案?索性,那个被人称作疯子的思考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这句话说不出哪里好,但却在我的心里留下来一阵困惑,久久未能平息。

这本书里大多数的疯子,都是一群孤独的守望者。他们有着不被常人所能接受的甚至是滑稽的坚信,且不论这种坚信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大多也不过是根据现有的知识水平去评定罢了。我们可以否认乱力怪神,但有谁敢否认外星人的存在?事实上,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对待像书中一样的那群人,是该同情还是该嘲讽?但也总不至于去相信支持吧!

一念疯子,一念天才!一念清醒,一念癫狂!书上说: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也会疯的。面对这群孤独地守候着他们的那份执念的人,虽不愿去细想他们所说的,但我想,我愿意去听他们把故事说完,倾听他们的别致的思考。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3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疯子、精神病对于我来说就是古怪、可怕的代名词,然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让我对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甚至最终发觉,他们的思想有时会强大到超乎我们的想象。

相对我们这些正常人,我们会发现精神病人的视角远比我们宽阔得多:面对各种包装纸上举着“腿”进行宣传的动物,面对一块从不运动的石头,面对地球是圆是方的质疑,我们总会一笑而过,而与此相反,精神病人会全身心地投入思索之中,乃至成为正常人眼中的异类,从而被人们称之为精神病。其实,一位患者的话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切:“你们看我是疯子,实际上我看你们才是疯子。”

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是的',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上,我们才是奇怪的,我们会拼命追求好的工作、好的家庭、好的地位……没有尽头。对于常人来说,这是对生活更高的追求,可是一位患者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本质:“你们拥有了你想要的,还是会无穷无尽地要更多。”这对于人类的欲望概括得何其准确!人们也许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却知道拥有更多总比没有好——不管有没有用……

书中记录了一位奇人,他未满十八岁,却在思考着物理四维问题,他的观点,甚至让量子物理学教授也听得目瞪口呆,但是他却又在量子物理学考试中错得一塌糊涂——这样的人,在我们眼中只是一个怪胎,可实际上,他的知识却贯穿维度领域!可以想象,如果他不是精神病人,物理界也许会出现一颗闪耀的科学新星。

而与此相对的,是人类物理史上一颗真正的巨星——牛顿。他的一生攻破了无数难关,解释了无数的物理现象,可是却在晚年由于研究的深入,发现了更多未解之谜,他从各种方面去尝试,但依然以失败告终。于是,他只能将这些归于神的创造,思维最终陷入了混乱……

通过精神病人的视角,我们会发现 ……此处隐藏9321个字……自己的身体,包括自己的血液的流动和血小板的聚集;还有一个人他能预见未来,他说了很多关于他预知到的事情,这些事情发生在他这样一个普通人身上,他却只能疯狂、无奈、绝望和疲惫,事后,作者问了他的主治医生是否相信,医生说他信;生化奴隶中,这个病人每天会洗N次手,而且必须用各种杀菌的东西洗,不计代价的洗手,因为细菌很强大很危险;还有一个人转世了很多次,记得前世发生的很多事情......

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我是正常人,里面的人是精神病人这种心态去看的,可看着看着,固有的观点却悄然发生着变化,里面的内容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玛雅文明及预言等众多领域,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很奇妙,宽广而辽阔;这个世界很系统,严谨而规则。遗憾的是虽然我们深处这个世界中,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只能感知到其中的一点点,更多的事我们一无所知。

很多事情,不是说你了解的越多,你就知道的越多,相反,你了解的越多,你质疑的越多,未知的更多。当有人问作者《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会出第二部吗?作者说不会。

因为好奇,作者决定接触这群人,而四年之后的某天,作者决定结束,停止这种因好奇而引发的接触。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其实人生若只如初见,也挺好!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4

最近几天一鼓作气终于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奇书。作者对探索未知世界总有无尽的渴望,通过与一百多名“非正常人群”近距离接触,认真思索,反复锤炼,最终形成了我国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阅读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折服于作者在此过程中的胆大心细,惊叹于精神病人匪夷所思而又无可挑剔的另类逻辑,当然还能感受到他们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孤独。

不得不说,用四年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与这么多精神病人面对面交流,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内心,很容易被这些精神病人把思维带偏,由精神病医师变为医师精神病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也会疯的。

而且还有一点,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人都见人就说,侃侃而谈,有很充分的表达欲望,有些精神病人愣是不说话,对于这种类型,我们要去体察他们的内心,即便和他聊上一年也无济于事,那该怎么办呢?只有靠医师和作者自己长时间去观察,去接触,甚至是模仿精神病人每天生活的一举一动,让他们以为你是“同类”,才会与你交流真情实感,因为与交流相比,我们更需要进入他们的心灵,而这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该是一个何等的考验。

之前我以为精神病人都是疯疯癫癫的,根本没办法交流,但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并不是这样,他们只不过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和我们通常认为的相差较大而已,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而且非常严密,让我们无法攻破。而且有些精神病人对量子力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了解得非常透彻,想和他们顺利沟通就不得不找一个物理学教授在旁边做帮手。甚至有时候会让你觉着,他们才是对的,用我们的认知解释一些事情确实行不通。所以在读书过程中,经常会惊叹于一些精神病人广阔的知识面,并被他们严密的思维与推理能力所折服。

比如物理学中有这样的问题,两个完全没有关联的粒子,会相互干扰,这个叫做粒子的无条件关联特性。又如把粒子A的动能改变,粒子B也会莫名其妙地改变,诸如此类,迄今也没人知道为什么。但有一位患者就可以用她创造的理论解释清楚,而且用平行宇宙理论和超弦理论这两种猜想解释不清的现象,也能用她的理论解释清楚,这一度令作者很崩溃,因为疯狂查找资料之后,并没有什么例子可以对这个理论进行质疑或推翻。这本书中还有不少这样的案例,让你感觉有些精神病人真的是天才,或拥有看穿世间的超能力。

然而,他们学科知识再广阔,逻辑再缜密又能怎么样?最终还不是被当做精神病人?为什么呢?其实有时候,精神病并不等于疯癫,他们或许真的是天才,只不过他们的思想太另类,异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而无法被接受。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谈到,两个人相隔千里却能清晰地对话、手指点一下想要的物品就能自动到家、世界各国发生的事情透过一块儿屏幕就能一览无余,我估计他也会被称为“疯子”。还有,哥白尼、尼采、梵高当时也被称为是疯子。但也有智商高的人没有或者说没有一直被称为疯子,比如爱因斯坦,因为天才不但要出生,还要生而逢时,只有逢时,只有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只有让自己的思想融入目前的世界,才能被大家接受,才能被认为是天才。

有些精神病人也是孤独的,他们内心充实,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但不被大家理解,他们花费很多时间去研究一些问题,形成自己完整的一套体系,但不被大家接受,对于他们来说,这又是多么的无奈。这或许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5

“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你是否相信这是一个精神病人说出来的话?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同的。而精神病人及各种患有心理疾病的特殊群体,其实并没有传言中的那么恐怖。他们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或许颠覆了这个世界,违背了科学的客观事实,但是总能让人从他们眼里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都说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守住那条线便是守住了整个世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算是一部访谈录,作者通过与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对话来让我们了解到疯子抑或说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不同于寻常人的世界观。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在一个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却陷入心理困境的.少年眼里,“人们是一个长长的虫子怪物,从床上延伸到大街上,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公司,延伸到商场,延伸到好多地方。因为我们的动作在每个时间段都是不同的,所以跨越时间来看,我们都是一条条虫子,从某一时间段开始,到某一个时间段结束。而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绝对四维生物,它们先看到我们死亡,再看到我们出生,没有前后因果。”或许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思维虫子,但少年强大的想象力确实令人震惊。虽然不能以正常的思维去看待他的观点,但是,儿时的我们也都曾有过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我们也会不理智,也会幻想,我们又何尝不是疯狂的呢。

只是我们习惯于这个世界是我们认为的那个样子,而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什么都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但是他们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从各个方面来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而我们都没有错,只是我们都有各自的认知方式。

我们肯定都吃过苹果,可是在你看来,苹果是什么味道呢?甜?脆?还是清香?或许看起来完全相同的两个苹果吃起来却是完全不同的味道。但是在一个精神病人的世界里,他是拿着预先准备好的苹果,一步一步地品尝着,陶醉地回味苹果的滋味。他心有坚持,偏执成瘾,但我们又何曾有过他那样的用心去感知事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这个特殊群体充满了敬畏,因为他们创新了我们看到事物的方式,他们教会我们凡事要充满好奇心,这样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精)《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