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读后感

时间:2025-11-23 10:13:06
《红楼梦》的读后感

《红楼梦》的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的读后感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们大家都知道上面这四句五言绝句是指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书中塑造了很多有血有肉、性格鲜亮的人物形象,如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他们的性格和命运都迥然不同,却不行思议地一起演出了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悲情故事。

我上学校时就对《红楼梦》发生了深厚的爱好。捧起书来,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自己也是书里的一个人物。书中有可笑处,有可悲处,有惋惜处,这一切如蛛丝般交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部在世界各地都有影响的文学巨著。书的主线是什么?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随着这条主线向前走,我们看到了贾家,这个曾经兴盛却步步走向衰败的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全过程。看完之后,谁不会扼腕叹息?还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什么会变成悲剧?祸源就在薛宝钗的挂锁上!她那挂锁上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与贾宝玉的玉上写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正好能对成一对,于是就有某些人加油添醋地说这是什么“金玉良缘”。但是,贾宝玉真正喜爱的林黛玉,由于黛玉既漂亮,又擅长琴棋书画,更重要的是她和宝玉有共同语言。他们的思想都是先进的,与薛宝钗那古板、陈旧的封建思想有天壤之别。可宝玉的家人们不理解他,非要凑合这所谓的“金玉良缘”不行。王熙凤还用“调包计”的方法让宝玉和宝钗结婚。可另一边正饱受病痛熬煎的林黛玉呢?她带着苦痛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残酷的.世界。宝玉知道事情真相后毅然离去了,“金玉良缘”变成了“终身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洁净!”这是他的人生结局。单从上述这件事就使我们看出这些封建礼教是多么可怕,它能害死人!还有一件事,那就是贾赦看上了平民石呆子的二十把古扇,盼望他能卖给自己,石呆子拒绝了。贾赦就勾结贾雨村,使石呆子家破人亡。贾赦这件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整体来看《红楼梦》,这是一部古今少有的文学巨著,它大胆地揭露了旧社会的丑白茫茫大地真洁净!”这是他的人生结局。单从上述这件事就使我们看出这些封建礼教是多么可怕,它能害死人!还有一件事,那就是贾赦看上了平民石呆子的二十把古扇,盼望他能卖给自己,石呆子拒绝了。贾赦就勾结贾雨村,使石呆子家破人亡。贾赦这件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整体来看《红楼梦》,这是一部古今少有的文学巨著,它大胆地揭露了旧社会的丑恶面目。读完整部书,你会为书中人物的命运哀痛·叹息,会反复思索那万恶的旧社会给人带来的损害是多么巨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读后感2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红楼梦》

第一次读《红楼梦》,只觉得心中有一丝隐痛以及对于黛玉的不满和惆怅。一个红楼的女子,竟永远只淌些小女子的眼泪,没有坚强的心,没有乐观的心境。是的,泪水逐渐消散了她叹息般的目光、丁香般地惆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黄土掩风流。这些都是黛玉曾经含泪吟出的没有一丝音调的歌。初读《红楼梦》时,我仅以为这不过是一个深锁闺口、多愁善感的女子无奈伤感时,排遣心中悲伤的词句,脆弱,易伤。

现在,再一次翻开《红楼梦》,重读那个让我爱而不能、舍而心碎的女子——林黛玉。或许是心境不再一样了吧!或许她的眼泪看得更加真切,黛玉仿佛不再是那个小时与宝玉吵架时伤心流泪的女子;不再是只会说:“留得残叶听雨声”的`孤高小姐龙不再是看到花自飘零水自流掩面而泣的黛玉。在我无数次的思考中,我终于明了!她的眼泪不是一个小女子流下的仓促之泪,她的泪是有一个凝聚的过程的。是一个灵魂最含蓄的呻吟,是一个悲剧的绝美体现,是文章的温床!

试看,曹雪芹为何把红楼的主角描写得如此多泪?他必是要达到心碎的效果,黛玉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却为其他的悲剧挥泪如雨。见到她的泪,便知红颜薄命,便知这无数女子吟唱的红楼曲不过是一首短暂的悲歌。人间有大爱,也有小爱,那么我宁称黛玉的哭泣是大泣。她让多少人感叹于她绝佳的才情,她让多少人为《红楼梦》痴迷,她让多少人为悲剧流泪,像我。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只能借用那些忧伤的曲调来表达我对黛玉隐隐的痛以及深深的爱。这痛,便像那银红的雾,轻轻地游移在我的青春年少,久久不散了那份奇异的孤芳。

《红楼梦》的读后感3

人有一癖,只好成痴。所谓“人不可以无癖”,袁宏道说得更彻底:“真有所癖,将沈缅酣溺,性命死生以之,何暇及钱奴宧贾之事。”《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到了石呆子护扇的事,正好印证了这句话。

故事是通过平儿叙述的:“……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二爷好容易烦了多少情,见了这个人,说之再三,把二爷请到他家里坐着,拿出这扇子略瞧了瞧。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因来告诉了老爷。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子,天天骂二爷没能为。已经许了他五百两,先兑银子后拿扇子。他只是不卖,只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石呆子舍命护扇,最终“不知是死是活”。

很明显,石呆子这个名字是杜撰的。至于寓意,我妄测了两点:其一,根据《红楼梦》取名多用谐音这一特点去推论,石呆子可能谐“实呆子”之音,说这个爱扇之人已经到了为扇子痴傻成呆的地步。有扇人在,无扇人亡,真乃呆子也!其二,“石”字在红楼梦中有着非常特别的意味,《红楼梦》另一个名字就叫《石头记》,是一块通灵的石头自叙下世为人的一番经历。所以有人说曹雪芹不会毫无由来地去写石呆子,石呆子就是隐喻宝玉。

由此联想到宝玉和黛玉打禅语。黛玉设想了宝钗与宝玉的种种情形来问宝玉,宝玉答:“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瓢之漂水,奈何?”“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水止珠沉,奈何?”“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宝玉深情唯系一人,誓不负黛玉,堪称情痴,岂不是另一个石呆子?

石呆子护扇的另一层意思要从“扇”字上去挖掘。“扇”“善”同音,石呆子穷到饭也没得吃却死也不卖古扇,可见对古“善”的维护。晚年的曹雪芹饥寒交迫,靠卖画度日,却“非其人,千金不予”。正是作者心中留存的善,使他在家族败亡之后“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 ……此处隐藏11472个字……仙”的画意”无不体现她的娟雅脱俗。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从古流传至今,曹雪芹生动的人物刻画,完美的景物描写,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博大精深的人生道理,次次读,次次悟。不正是这样的原因,才会让文人墨客爱不释手吗?

《红楼梦》的读后感15

从刘姥姥和贾芸借钱,看底层人物生存之艰辛。

常言道:升米养恩,斗米养仇。这话古今通用,红楼一开场甄士隐资助了贾雨村五十两银子,两套冬衣,让他得以进京赶考。贾雨村发迹后怎么回报甄士隐的呢?眼看他的女儿英莲落难,为了自己的前程,选择了袖手旁观,甚至还助纣为虐地推了一把。

咱们今天就说说红楼梦里的几宗借钱的小事。

刘姥姥借过钱,是问贾府,一共借得银子二十两,外加一吊钱。

在刘姥姥看来,她是去碰运气的,借到了更好,借不到只能再想别的办法。但在贾府看来,在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看来,也许刘姥姥这样八竿子打不着的穷亲戚,就是直接来要钱的。

她们给刘姥姥的二十两,也许定义不是借,而是施舍,从来没指望她能还。毕竟,刘姥姥这样的穷苦人家,一家五口一年的开销才二十来两银子,她哪里有钱来还呢?花完了别再来借就谢天谢地了。

可能不少人初读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情节时,会觉得有些滑稽好笑,穷苦人进入富贵乡,眼睛不够使,就是我们常说的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但当我们有了人生阅历后,就再也笑不出来,这个情节像极了生活中的我们。

当我们生活拮据,不得不去与亲朋好友求借时,那一份小心翼翼,那一份尴尬无奈,那一份欲要开口,又难于启齿的自尊和耻辱,就是活脱脱的刘姥姥。

而这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没有经历的人,是怎样都想象不出那种站在富贵亲戚面前的窘迫和局促不安的。所以,我相信,后来的曹公,曾真切地经历过“朝扣富儿门”这样的生活。

刘姥姥是冒着严寒,带着外孙板儿进城的,一大早就起来,连饭都没吃,也许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大人尚可忍饥挨饿,孩子如何忍得了?

也许这正是刘姥姥作为庄稼人的聪明之处,拿孩子说事,总比她一个人干巴巴地去借钱要好使的多,也许没人会可怜一个乡下穷婆子,但谁能拒绝一个孩子哀怜的眼神呢?

刘姥姥是为她自己吗?不是。如果是她自己,像刘姥姥这样有着极强生存能力的农村老太太,也许怎么都能挺过那个寒冬,大不了挖野菜,吃树皮,再不济就是吃雪,吃土,喝水,挨饿……穷人自有穷人的过法。

可她有女儿呀,女儿也有一双儿女呀,她作为一个母亲,作为外祖母,不能眼睁睁看着女儿一家挨饿受冻。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女人天然的母性,让刘姥姥暂时把尊严什么的.都放到了一边,在那个填饱肚子就能活命的年景,只要能借到钱,就是让她磕头,她也会扑通一声跪下去。

刘姥姥初见王熙凤,不正是“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吗?那“未语先飞的脸红”,那“忍耻说道”,那“心里便突突的”,那“喜的有浑身发痒起来”,那“千恩万谢”,写尽了一个村老妪叩开豪门后,好不容易借到钱的心理变化。

我们常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刘姥姥既穷,又不在闹市,如果不是自己主动去“觅食”,去博另一种可能,也许一家五口,早已死于那年冬天。

精明的刘姥姥,宁敲金钟一下,不破鼓三千,这才让一家人有了希望,也才有了后来的人生奇遇。在刘姥姥眼中,也许贾府是她最后的希望。如果从贾府都借不到钱,她又该如何面对女儿一家呢?

我们说,人生有无限可能,生命中也有无数次机会,只要你不认输,不向命运低头,即便你年逾古稀,岁至耄耋,依然有机会改写命运。

刘姥姥身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她心眼活,她懂变通,能屈能伸,知恩图报,虽然贫穷,但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有着强烈的生存渴望,这不正是生活中千千万万的我们吗?

再说贾芸借钱。

贾芸是个有志气的孝顺孩子,但因父亲去世,家道艰难,他十七八岁了,也没什么正经差事,为了贴补家用,不至于让母亲担心和挨饿,他便想到了去贾琏处谋差事。

常言道,屋漏偏逢连夜雨,破船又遇当头风。贾芸的求职并不顺利,此时的他可能还年轻,初生牛犊,刚刚扛起家里的重担,没有太多经验,还没有摸到这里面的门道。

等到贾芸悟出了找工作要找凤姐时,却又面临了另一个难题,要投其所好,一击即中,就得送礼,但他没钱送礼,于是他又想到了去找开香料铺的舅舅卜世仁。

按理说,亲舅舅怎么着也该照顾下这个可怜的失去了父亲的外甥,贾芸还并不是朝他借钱,只是想赊点东西,等打通了门路,弄到了银子就还他,可恨世态炎凉。贾芸从亲舅舅这里,不仅什么都没借到,还受到了好一顿数落。

卜世仁,真的不是人。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舅舅本不算是远亲,但在贾芸看来,他甚至还不如自己平日并没什么来往的邻居倪二仗义。

都说仗义每多屠狗辈,从来侠女出风尘。这话不假,这倪二虽是个泼皮无赖,但却是因人而使,有一股子仗义之气,说话十分豪爽,颇有梁山好汉之风。

贾芸虽然是贾府支脉子孙,但并不是贾宝玉等只知道享受荣华富贵的公子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生活逼得他早早地学会了人情世故,看人眼色说话,猜人心思做事,他早已是惯熟的,因此他抱着半是怕得罪倪二,半是也的确需要钱的心理,从倪二这里借到了十五两多的银子。

这笔银子不是小数目,贾府小姐一个月的月例也不过二两,正是这笔银子,解了贾芸的燃眉之急,帮助他实现人生命运的逆转。可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贾芸求职贾琏不成,赊欠香料舅舅不成,这应该都是处于人生低谷的贾芸,所能接触到,所能想到的,能给与他帮助的人,但这些人最终堵死了贾芸的路。却偏偏半路杀出个喝了酒的醉金刚倪二,令人意想不到的帮了他一把。

对贾芸来说,他自然也是不甘贫穷的,也不会安于现状,坐吃山空,混吃等死,更不可能像贾瑞那样,图便宜没行止,他是个正派之人,想做出一番事业,更想让母亲安度晚年,但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没有任何启动资金的贾芸,最开始也是走的十分艰难。

人生就这样,既充满了失望和无奈,也充满了意外和惊喜。贾芸的触底反弹,不仅仅是倪二这样的贵人出现,及时拉了他一把,更有他自己早已烂熟于心的生存技能和人情世故的加持。

说到这,想起了金瓶梅中的一个情节:常峙节得钞傲妻儿。常峙节是西门庆十兄弟之一,说是兄弟,其实就是蹭吃蹭喝的帮闲,他问西门庆借银子不顺利,就找到了应伯爵帮忙,最终借到了十二两银子。

得了银子的常峙节,回到家后,先不说明,等到老婆骂完了之后,才轻轻地把袖里的银子摸将出来,放在桌儿上,打开瞧着道:“孔方兄,孔方兄!我瞧你光闪闪、响当当无价之宝,满身通麻了,恨没口水咽你下去。”写尽了一个穷困家庭借到银子后的辛酸。

韩小窗在《子弟书选》里也写到了《得钞傲妻》这一节,开头几句是:因何地产雪花银,天意分明鼓励人,不经爱富嫌贫事,怎长争名夺利心。英雄气短为钱财气短,红粉情深是柴米情深。这话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曹公在红楼开篇里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从刘姥姥和贾芸这些底层人物借银的经历中,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