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5-08-08 12:26:08
(合集)红楼梦读后感15篇

(合集)红楼梦读后感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1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他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书一共有一百二十回,主要讲述了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我读完它感到非常苦闷。在古代一个兴盛的家族为什么那么容易灭亡,这其中一定有它的原因。

《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关系很复杂。其中主人公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明显的有女人的性格。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非常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她和宝玉是前世的情侣,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最后黛玉葬花,香消玉殒。

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每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

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和公公通奸,最后下场也不好。

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

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孩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

《红楼梦》是一部浩大的史诗,在封建统治的时代,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伤害别人。曹雪芹的作品之伟大,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红楼梦读后感2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场《红楼梦》中的梦事,写尽人间悲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贾家是一个世代承袭祖上恩德的大家族。主人公为贾宝玉,他是一个在胭脂堆里长大的男孩儿,身上总带着柔气,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贾家上上下下几乎全是女子,自然而然的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贾家时常有各种聚会,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每一次都要花好多银子。这银子用的多赚的少,到最后家里有人犯了案,家被抄了。贾宝玉哀莫大于心死,考试后就出家去了。对于贾宝玉这个角色,我多少来说有些感触。他是家里的宝,却常跟女孩儿混在一起,在那样的封建社会里,女人是很低贱的,但他的思想却跟别人不一样,他觉得女人是水做的,十分尊重女性,他这样不重男轻女的品质是十分高尚的。

红楼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是黛玉了,在文中有一段描写,黛玉容貌和神态的句子:“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这里看出来黛玉是这样一位如此标志的人儿。但我更深刻的是她的性格,她在言语上虽然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但黛玉有大爱,他不会去诋毁、伤害别人,她也不会像宝钗那样去虚伪的讨好老祖宗。同时她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精神高尚的女孩。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一场红楼梦中的痴事,唱尽人间各样。

红楼梦读后感3

所有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会欣赏黛玉孤芳自赏、自抱高洁的纯净的灵魂,而怀有偏见的说宝钗为了得到“金玉良缘”不择手段、讨好众人,把矛头纷纷指向了宝钗。可是我们需要看清楚“金玉良缘”真正的阴谋策划者是薛姨妈、王夫人!她们两个不择手段、为了等贾母死后得到贾府的最高地位而极力撮合“金玉良缘”,可怜的宝钗,只是她们手中一颗稳中求胜的棋子!

宝钗真的想得到“金玉良缘”吗?曹雪芹早在判词当中,就将“黛钗合一”,如果宝钗真的阴谋算计,那么,曹雪芹会将她和自己最喜欢的女孩子写在一起吗?更何况,对联中说了,“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可见,黛玉追求的是“善价”“善贾”贾府中善良的男人也只有宝玉;而宝钗追求的呢“时飞”便是贾雨村的字。如此看来,宝钗喜欢的是像贾雨村这样,飞黄腾达、读书做官之人,至于宝玉这样不思进取、整日与女孩卿卿我我,宝钗未必喜欢。

那这样,“金玉良缘”什么能成功呢?必然是与宝钗的'大家闺秀性格有关。在那个父母说一不二的背景、年代里,宝钗必然不敢对母亲的话反抗,而王夫人呢,认为只要贾母死后,王熙凤掌权,而她儿子再娶个薛家的大小姐,那整个贾府都在“王氏集团”的天下了。

真是可怕!为了得到贾府中的权利,竟然将自己儿女的幸福抛在一边,这是多么可悲的人性啊!可是最后呢,《红楼梦》传世二百多年,每位读者竟都将矛头指向了宝钗,而宝钗面对死了的朋友、疯了的弟弟,可谓是满心的无奈,最后,只能面对宝玉出家为僧的现实了。

红楼梦读后感4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红楼梦》

她,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注定一生与他爱恨缠绵,为他伤心而终。他,天然风韵万情思,他缘定一世和她分分合合,因她痴于情爱。

因生母过世,外祖母念及黛玉无人依傍教育,便遣人接进荣国府。一世情缘就此拉开,恩恩怨也就此展开。

宝,黛初见便有似曾相识之意。而此时,宁。荣二府一派繁荣的景象,吃穿用度皆于外面不同。贾母待黛玉万般怜爱,所吃所用皆与宝玉相同。众姊妹见她虽有不足之症,却自有一番风韵,也喜有这个妹妹。黛玉自小便识字读书,本就聪慧,又有贾雨村教导,因而写诗作画不在话下。可宝钗的到来却使得大伙认为黛玉过于孤高自许,其豁达是黛玉所不能及的。

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宝。黛二人也渐渐熟悉,其感情也是外人所不能比的。王熙凤掌管了府中的大小事务,荣国府建大观园欢庆元宵佳节。

18世纪上半叶,封建的中国,土地高度集中,官吏腐败。宁。荣二府有权有势,少不了阿谀奉承的人,其用品也是极其奢侈。同时,所处于阶级下层的'农民却要饱受饥饿之苦。官宦世家一出手就是几千两银子,而对于底层人民来说银子也是一个奢侈品。只为迎接元春探亲大费周章未免太过浪费。

花开花落万物总有凋零的时候,黛玉葬花一首葬花吟惹多少人尽洒泪。孰不知家大业大的宁。荣两府也有衰败的时候!黛玉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贾母也想让宝玉宝钗二人早日完婚。一曲终落,贾府恢复往日的繁华,却已物是人非。前世债,今世还,惹多少恩恩 ……此处隐藏4590个字……妹我曾见过”。这一问一答注定了这痴情的千古绝唱。

再读,再品。黛玉多愁的泪也有了源头。从小寄人篱下的她,小心翼翼,害怕别人对她的嘲笑。她没有勇气如史湘云,醉卧芍药丛中的青石凳上,却总是“严严实实裹着一床红绫子被”;她没有心气如薛宝钗,写出“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云”。她只愿“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的离去,让我一直难以释怀。黛玉深爱着宝玉,他们有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的愿望,希望白头偕老。却又无奈上天让黛玉在心上人与另一个女人的良辰吉时,一面是洞房花烛,一面是生死离别。黛玉是苦的,有那么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爱的人的注视下离去。她却只能焚稿断情魂归离恨天。黛玉输了,败了,而胜者是那与她心上人结下金玉良缘的薛宝钗。可是,黛玉又在哪里输了呢,她的才情谁能比拟?她的一颦一笑何人能及?只能怪她生存的.社会太黑,黑得如墨。黛玉的泪也只能反射它的黑。

黛玉也是幸运的。世界与封建的黑暗没有玷污这位“珠仙子”,她一直高傲纯净,她可以继续做自己,继续纯洁清高,就如她的诗“质来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

合上书,闭上眼,一个消瘦苍白的女子慢慢在黑暗中消逝,痴痴地唱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红楼梦读后感13

对宝钗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她固然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但也受到了封建权力的压榨,应该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

宝钗很少直接鼓吹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日常的一言一行反映出她的真实个性。外表上“随分从时”、“装愚守分”、“罕言寡语”,显得“肃静严厉贤淑”风采,但实际上她“好风凭仗力,送本人上青云”,袒护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在荣国府这人情复杂,矛盾交织的情况里,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连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风雅”,“会做人”。

“会做人”与她“温顺敦朴”的外露特征相交融,使得她为人人所夸奖。“不关已事不启齿,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处世准绳,使得那些素日里做着丑事的封建主子们赞她“会做人”。例如:贾母给她做华诞,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平日的爱好说了一遍,结果“贾母愈加喜好了”。

宝钗不只会做人,并且经常借“做人”的时机来显示自己的才干。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替她设东,先通知湘云从自家带工具来请大师,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木樨。”外表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忙,但实际上倒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冲击。她处处当心,处处为了奉迎贾母而安插,见的宝钗是如何“会做人”的了。

宝钗另一个特性就是虚假,她说过,对僧人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以为是乱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从头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责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引起宝玉留意后的,再将金锁从里面的红袄上掏将出来。

宝钗“做人”是胜利的,也留给人们一点启迪。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要想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就要向宝钗学点好的东西,认真加以进修,对今后的人生道路还是很有帮助的。

红楼梦读后感14

我国历史文化非常悠久,我国还有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

我喜欢《红楼梦》完全是发自内心的震撼与感动。《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可是我为什么喜欢《红楼梦》呢?听我慢慢道来。这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化思想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揭示了当时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但是《红楼梦》里,有很多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凤辣子”王熙凤,性情温和的林黛玉……但《红楼梦》的原名并不叫《红楼梦》,而是叫《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我前前后后看了很多遍,第一次看,那里有很多意思都不明白,故事情节曲折,林黛玉和贾宝玉那悲惨的爱情故事不禁让我同情。《红楼梦》那些人的特征明显,可是却常常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每一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每个人都是主角。

第二次看《红楼梦》时,我多少成熟了一些,对这个故事也多了一份了解,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除了在书中感受经典,还通过看《红楼梦》的电视剧去接触经典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享受那视觉盛宴。这里的人物,不能用好与坏来区分,他们身上都有难能可贵的宝贵精神。

读了《红楼梦》这本书,我有很深的感悟: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在这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黛玉死得很悲惨!他牵挂着宝玉,用他全部的热情为这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之情离去让人不禁心怀忧伤。虽然两玉的爱情很短暂,但是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像杰克之与罗丝,他是她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15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红楼梦》实在是梦一场。打开《红楼梦》,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悲凉。她,让我深深震撼。一对柳叶眉,一双碎星眸,我隐约感到她娇弱的喘息,脑中浮现出她伤感的容颜。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弯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的过了。”他,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书中主人公之一——贾宝玉。宝黛二人在我看来都是浪漫柔情的人,可最后的结局却是宝玉与宝钗成亲,黛玉闻讯吐血而亡。而当贾宝玉掀起大红流苏盖头才知不是意中人黛玉时,悲痛欲绝,一气之下出家当了和尚。

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而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果真是噩梦一场。玉体易损,红颜易老。前途未知,不如早点放下恩恩怨怨,温一壶酒,沏一杯茶,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人生就像《红楼梦》,到头来也可能只是万念俱空。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临,正如故事里家族的兴衰一样,我们只有活在当下,把握当下,尽自己最大努力过好每一天,不要让过去成为遗憾。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故事中的贾府里山珍海味,琳琅满目,让人羡慕不已,都说贾宝玉生在了这富贵温柔乡中,可也正是这“温柔乡”断送了他的一生。可想而知,这荣华富贵也是一把利刃。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争名逐利之事屡见不鲜,都说人的眼睛是黑的,心是红的,可这眼睛一红,心就黑了。做人做事,只有不忘初心,才方能始终。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画满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红楼梦》写情,却给了世人许多道理,今日看来,用三年时间邂逅一本《红楼梦》,也算值了。

《(合集)红楼梦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