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集锦15篇]](https://img.jihtu.com/upload/7870.jpg)
红楼梦读后感[集锦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1桐阶月暗,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蟀。潇湘馆里,香魂一缕随风散,苦绛珠魂终归离恨天。忆颦卿种种,悲恨相续。
悲,如此绝貌,竟香消玉殒。初入贾府时,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能将古时四美之首西施比下,说黛玉有那“倾国倾城”的貌丝毫不为过,但在那”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寄人篱下的娇花没有遮蔽,终是变成残花。“两颧红赤”“颜色青黄”,病终的黛玉早已被折磨得容貌憔损,在冷冷清清的潇湘馆里,香魂归天,悲乎!再无容貌似其者!
又悲,伶俐才情,个性解放终是昙花一现。黛玉的俏谑正如薛宝钗所言:“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识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世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用‘春秋’的法子,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正是颦儿柔弱俏黠,才使她在贾宝莺歌燕舞,花红柳绿的世界里成为皎洁的白月光。颦儿一去,再无人悲唱《葬花吟》;颦儿一去,《柳絮词》已成绝唱;颦儿一去,鲜花着锦的大观园也暗然失色。她叹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赞红拂私奔的壮举,她悲五美凄惨的结局……一切都随黛玉的死,随风散尽,有如昙花一现,虽短暂,但也极致美丽。悲乎!再无才情似其者!
恨,木石烟缘终败于金玉良缘。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青梅竹马,又惺惺相惜。如此天造地设,却有违于封建礼教。“金玉良缘”将两人拆散,“木石姻缘”碎了一地。常言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两人相隔的不是遥远的银河,而是一整个社会,两人奋力也摆脱不了的.枷锁,跳不出的牢笼。上一世绛珠受甘露灌溉,下一世颦儿以泪还恩。可惜,再多的情也被羁绊。恨无常!
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消香断有谁怜?呜呼哀哉!
教师点评:掩卷沉思,泪水长流。宝玉和黛玉悲剧式的结果,让我们感怀不已,用“悲恨”两字形容黛玉是很贴切的,其容貌才情超乎众人,却悲恨相续,你对黛玉的理解到位,文章语言也优美典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红楼梦读后感2自从识事起,我便听说了“四大名著”,而这《红楼梦》,便是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没有拜读过这本书,但现如今阅读起它来,竟也能体会到其中幽幽的哀愁,不得不叫我叹息。
林黛玉是这本书中核心描写的人物之一,我曾听别人提起,她的婀娜,她的悲伤,她的可怜。每个人对她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我们也无需去思考作者写着本书时想要表达的本意,因为往往我们能够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影子。只看她当初入贾府时所做的一切,便对她了解了大半。她是一个很温柔、讨人喜欢、顺人心意的姑娘,见到贾母便与贾母心灵相通,发自内心的哭泣,见到府上的姐妹会一个个施礼,吃饭时不愿坐在上首席位。她那么谦逊,温柔,善解人意,当然被长辈和同龄人喜爱。但她本是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生长的一株绛珠草,为报宝玉的雨露之恩下凡至人间,欲将一生所有的眼泪送与宝玉,她的恩人。所以她多愁善感,对一切可怜的都要同情,她又何时同情过自己的.?她与宝玉相互爱慕,可是两个人的家世又不允许一切的发生,在那个时候,利益被看得太重了,重过一个人一生的幸福。由此,黛玉更加忧愁,而宝玉却娶了别人,黛玉听说后伤心欲绝,从此一病不起,这就丢了性命。她报恩的泪水全都还给了恩人,于是与世长辞了。
这本书描写人物都很精细,但我认为只需研究黛玉便可看清这个故事。一段纯洁的爱情,却抵不过金钱地位的诱惑;一位绝代佳人,却最终败在了家世上。爱情本无价,却还比不上一个家族的荣誉;一个人的生命,却还比不上利益。那个时代的传奇,和这个时代的悲剧又有什么不同呢?现在的人们,只会看着金钱、权利,却失去了人生中最容易也最难获得的财富——快乐。人这一生啊,还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的吗?我们努力去追求的,不正是它吗?只不过它施了一个障眼法,让我们以为金钱、权力就能把快乐抓回来,但是它们不行。因为当我们拥有它们之时,快乐已然跑得太远、太远。所以,当我们还能把它追回来的时候,当我们还有权利享受快乐的美妙之时,请加倍努力,让快乐永远伴随你身边,而不是那些身外之物。
快乐,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
红楼梦读后感3中华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而中华经典更是哺育了一代又代人的成长。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经典便是被人们合称为四大名著的《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及《三国演义》。这几本经典名著不论是书还是电视剧都深受人们喜爱。而我最喜欢从《西游记》和《红楼梦》了。喜欢它们不仅仅是因为书中内容,更是因为他们所给我带来的影响。上起初我并不爱看《红楼梦》,妈妈买给我看都不看,却未曾想过看完这本书的自己会为妈妈把我这本书卖了而伤心,直到自己存够了钱又买了一本才将此事翻篇。我喜欢看这本书是因为一句“满纸荒堂言,一把辛酸泪。"这本书看从内容不多,却完整的记录了一个家族由盛至衰的过程。
正因如此。我将这本书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每看一遍便哭一次,只是不知是因为如此强大的家族也衰落了,应了那句盛宠必衰,还是因为贾宝玉和林妹妹之间多情幻灭哭泣。我只知道,次有《红楼梦》都会有新的体会因为《红楼梦》能让读者明白人生百态,能让人们知道环境会造就人们的性格,性格影响你对一些事情的心态,林黛玉便是如此她因为体弱住入母亲娘家,认为自己寄人篱下,便成为了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正因为这多愁善感的性格使其因贾宝天娶她人而死,死前焚诗也所早含恨而终,伤心欲绝了。这本书中最让人可惜的是贾。林二人之间的爱情而贾氏一族也随着一人没落了。书中也描绘了许多奢侈生活,这便是封建时代的生活。所谓由给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可想而之贾氏一族人往后生活的艰难。
《西游记》我最先看的不是书而是动画片,可以说《西游记》陪伴了我整个童年。我先是看完了《西游记》的动画片,然后又让妈妈买了有插画的《西游记》的`书,再后来又开始看《西游记》的电视剧等自己会拼音了字也认得差不多时,又买了全是字的《西游记》由此何见我对《西游记》这本书的喜爱程度了。小时候爱看它是因为喜欢孙悟空的能干及内容十分生动有趣,而现在我看到有志者,竞成的师徒四人。因为我看到了他们的不容易,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不畏艰险,只为求取真经。不论多难都朝着这个方向,在他们身上我学会了善良,知错能改。忠厚老实等等优良品格。
红楼梦读后感4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因母亲早亡,便被接到贾府抚养教育。后来她又死了父亲,从此过上虽无父母却娇生惯养的生活,因不愿与人交流而养成了孤傲的性格。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才华横溢。林黛玉与贾宝玉因从小结缘,从相识、相知慢慢发展成爱情。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两人奇幻浪漫 ……此处隐藏7039个字……怨怨,悲欢离合,终究是曹雪芹先生的黄粱一梦,深墙大院下,囚锢了多少人的身体,却无法掌控他们的内心。黛玉的清高仿若空谷幽兰,如梅花孤芳自赏,终落得
“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一场忠贞不渝的爱恋,终为水中月,镜中花。
红楼一梦牵动着众人的神经,伴随着痛苦烦冤,终成凄然一梦。我们曾多少次被这爱恋所震撼,有多少次泪满衣衫。我们在扼腕惋惜的同时,有没有痛彻心扉的思想过呢?封建社会的迂腐,家规的森严,由此导致了荣国大府从繁荣走向了落幕。
假亦真来真亦假,红楼梦虽虚无,但历史上究竟有多少类似的呢?
红楼梦读后感13在《红楼梦》中,刘姥姥也许只是类似京剧中的丑角般的人物,但在偌大的四大家族中,刘姥姥的人生高度无人能及。正因如此,我们也要站上刘姥姥的人生高度。
刘姥姥的人生高度体现在她独特灵活的生存智慧上。刘姥姥因家中贫困,一进荣国府想靠着与贾家微薄的亲戚关系获得救济。在进入荣国府时,她先是对门前挺胸叠肚的下人恭顺地叫了句“太爷”,又称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为“嫂嫂”,成功进入荣国府后获得王熙凤二十两银子的接济。在被凤姐推荐给贾母后,她不断尝试获得贾母认可。在《红楼梦》第四十回的盛大家宴中,刘姥姥巧妙运用自嘲等方式应对众人的挑逗,化解了尴尬。难以想象,一个普通底层农村老妇是如何在富丽堂皇的贾府绝处逢生、站稳脚跟的。这般非凡的生存智慧正是当代人面对社会生活中种种生存压力所必需的。
刘姥姥的人生高度的.达成还在于她懂得感恩的高尚品质。她收到王熙凤接机后,在第二年带着两大袋新鲜的时令蔬菜二进贾府拜访,脸上腼腆地笑着,嘴里安心地念着:“这都是自家地里打下的尖儿货,送给姑娘太太们尝个鲜,也算尽我们一片心。”正是这份懂得感恩的真情打动了王熙凤,促使她主动将刘姥姥推荐给贾母。在贾府摧枯拉朽式崩溃后,刘姥姥尽己所能,赎回了王熙凤之女巧姐,心中一直念着当年凤姐的慷慨解囊。所以,只有像刘姥姥一样懂得感恩,才能给自己创造机遇,才能换来内心的一片坦然。
除此之外,刘姥姥的清贫乐道、不艳羡他人的心态也铸就了她的人生高度。对大多数人而言,见证了纸醉金迷的繁华,想要再次返回粗茶淡饭的质朴真的很难。而刘姥姥自知自己只是大观园的过客,花红柳绿,终究不如自家田里的倭瓜来得真实。在从未见识过的奢华面前,她表面浮夸,内心平静。她坚守的,是“守着多大碗吃多少饭”的踏实生活。只有学会在困窘的境遇中知足常乐,不沉醉于他人的花红酒绿之中,方可铸就人生高度。
读红楼,站上刘姥姥的生活高度!
编者的话:小作者是红楼话剧表演一等奖中刘姥姥的扮演者,反串角色。所有文字都是作者有感而发,真情流露。读红楼,品红楼,演红楼,最终悟人生。
红楼梦读后感14中国有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而我要说的,正是《红楼梦》。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他早年家境富裕,经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但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雍正六年时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曹雪芹因经历生活的巨大转折,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深刻的认知。他凭借自己的经历,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了这部伟大作品——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写,后四十回为高鄂续写。
鲁迅先生、毛泽东主席以及众多评论家、文学家都对这本书有很高的评价,它的艺术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红楼梦里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作者共写了九百七十五人,有名有姓的七百三十二人,无姓名称谓的二百四十三人。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为明线,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由盛到衰的过程暗线。作者选词都很谨慎,预示着其未来的结果,如“贾史王薛”,代表着“血亡家史”。
主要人物贾宝玉前世为神瑛侍者,衔着女娲所炼那块补天的石头所化的通灵宝玉降生。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我见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儿,便觉浊臭逼人。”我觉得这是封建社会所造成的.,他见的那些男人,每个都是阿谀奉承,看的是他家的是势力,他反而觉得他身边那些姐姐妹妹们、丫鬟们对他倒是真心。
林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因神瑛侍者每天浇灌她,所以发誓要用一生的眼泪来回报灌溉之情。到后来由于贾宝玉失玉导致痴傻,贾家就趁机令他娶了薛宝钗,林黛玉并不知情,以为贾宝玉违背了他们的海誓山盟,在哭泣中把那些代表自己青春、爱情的诗稿全部烧毁。这也是全书最悲情的地方。薛宝钗在与贾宝玉成家不久后,贾宝玉出家,留下她一个人“守活寡”,孤苦终生,也成了这些封建大家族交易的牺牲品。
曹雪芹用他的笔创造了一个可歌可泣的世界,欢迎你们来看这本书。
红楼梦读后感15“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薛宝钗能与林黛玉并肩金陵十二钗之首,容貌必是非凡,且品格端方、博览宏览。
但是在很多人眼里宝钗是一位圆滑世故、自私而又冷酷的女子。确实宝钗并不同于黛玉,她生于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这样的身份背景使她不能像黛玉那样纯真浪漫的生活,使她在少女之时便成长起来。她早已懂得现实,懂得运用一切来保护自己。
她圆滑,在贾母给她过生日问她爱吃什么东西,爱看什么戏时。她便按照贾母的喜好回答,并用好话奉承贾母,获得了她的称赞。她冷酷,当金钏儿投井自杀后,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这样的宝钗令人寒心。
但是这样冷酷的宝钗心中也有着一片美好。当宝钗怕自己打扰宝玉与黛玉,准备返回时,忽见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她便起了兴致,往草地来扑。这一情节显露了宝钗那成熟稳重的内心深处,也存留着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这才想起宝钗也不过一个少女,却生生逼着自己成熟。这样的宝钗令人心疼。
宝钗处事周到,体贴关心别人,帮助他人。当袭人想昂求湘云替她做些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向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并主动接去了活计。湘云也曾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宝钗的善良即使是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关心他们,体谅他们的难处。这样的宝钗又引得人们喜爱。
而且宝钗才华横溢。在惜春画大观园时,因地形复杂,大家都束手无策时,她能够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关键。她还有很好的理家能力,当王熙凤因流产不能管家时,她受王夫人之托,将大观园管理的妥妥当当的。这样的宝钗令人信赖。
我认为薛宝钗是一个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女子。她不讲究富贵闲妆,衣着简朴,她品行端正,拥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但是她生于那个社会,生于那个时代,难免被那时的封建礼教所束缚,变得理性,变得冷漠,或许她本应是一位天真烂漫的可爱少女,无忧无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