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5-07-11 14:39:07
《红楼梦》读后感集锦15篇

《红楼梦》读后感集锦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楼梦》读后感1

我打开第一页,只见几句话在开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几句话便深深地吸引了我。那天,下着雨,我与《红楼梦》相遇了,那是一本魅力无穷的书。它让我明白了青春是多么珍贵。

作者是借书中的一个身份来描述现实生活中悲苦的自己,并且我们都知道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曹雪芹先生在经历了家世显赫到家境落魄之后写的。而《红楼梦》也是这样写贾宝玉的。在曹雪芹先生笔下,有青春守寡的史湘云、李纨,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了的贾迎春,远嫁的贾探春,悲观绝望又孤单出嫁的`贾惜春……而这些女孩们和主人公宝玉、黛玉、宝钗都被曹雪芹写在“薄命司”的册子上了,注定不会有好结局。

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曹雪芹的写作目的就是要“使闺阁昭传”。在《红楼梦》里,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晴雯、鸳鸯、紫娟、平儿、司棋……几十个青年女性,不仅仅是美丽,不仅仅是聪明,而且她们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不甘心被人摆布,她们虽是深闺少女,可“行止见识”不凡,是独立的。

这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人是林黛玉。她让我明白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其次是贾宝玉,他的眼中看到的悲剧就是曹雪芹眼中看到的悲剧。宝玉就是这样的“爱博而心劳”,比所爱者本人还要操心,自然而忧患亦日甚矣。几千年来被遮盖住的女性的悲剧,被否认的女性的价值,仅仅在宝玉眼中有所反映,在宝玉面前拉开帷幕,难怪鲁迅先生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宝玉在黛玉面前说:“你死了我就去当和尚。”黛玉很不愿意听,几次为此生气。恐怕她理解不了,只是把这句话当作爱的誓言吧!也不了解自己在宝玉心中是人世最高价值的体现,不理解自己如果死了,对宝玉不仅是爱情的毁灭,而且是人世最高价值的毁灭,这样的人世当然不值得留恋。

这个故事把青春纯洁的爱描绘得淋漓尽致,凄美绝凉,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悲和欢。一本书上说:“金色是颜色亦是光,青春里那纵横起伏的远山村寨和绿树,是阳光世界的波浪,年轻心灵的清风改变山河的气息,什么都在来临啊!什么都在离去啊!”《红楼梦》里主人公的青春虽然美丽而忧伤,在世界的一角里悄悄发生,主角是他们,虽然故事的结局从来不由他们掌控,但是他们把自己的青春活出了色彩,也任性妄为过了,也开心过了。

《红楼梦》读后感2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吾曰:“一书一世界,一卷一乾坤。”

——题记

儿时阅书,是因贪恋墨香,钟情文字。深深的,我眷上了文字,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书。鲁达无酒肉不欢,而我则无书不欢。如今的我不为颜如玉,不为黄金屋,更不为千锺栗,只在书中寻觅独属我的一方净土,寻觅心灵的慰藉!

古有圣贤人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也。”诚然,不信你看---

是谁在轻吟“花开花谢满天,红消香断为谁怜?”手拥《红楼梦》,仿若看到一位素衣女子向我缓缓走来: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便是你---林黛玉。在我的眼中,你是娇如文雅的林妹妹。初读《红楼梦》,我以为是你那涟涟的的泪水害了你,让你红颜消陨,是你悲悲切切的性格才人让你早逝。再读《红楼梦》,我才释然---年幼丧母,寄人篱下,虽然贾母对你厚爱无比,但仍不能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这样的小心翼翼,表明你聪慧无比。在那个金碧辉煌、满眼琉璃的大观园内,你如一朵空谷幽兰,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我惊叹你的清高孤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我明白了,柔弱的表面下有一颗圣洁的灵魂。我由衷地敬佩你!

读《红楼梦》,我明白了,再往后人生之中,要坚守自己的灵魂,这,是一个清婉的世界。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交明白玲珑地……此花不与群花比。”手指一卷易安的诗词,便觉“清气满乾坤”,踏入这个诗意的世界,便到处是易安少女时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美好意境。翻阅下去,却又进入了“风住尘香花已尽,月晚眷梳头,无视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凄苦之境。令人感慨之余,微风一卷,又将我带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爱国豪情。

读易安的词,我明白了就算道路骤变,我要应理想不变。这,是一个豪情的世界。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喜欢林微因的作品,跟多的是喜欢林微因其人,带着欣赏一代才女的情怀欣赏她的作品。品味的不仅是“人间四月天”的清新宛丽,更多感受到的是轻盈、空灵、优雅,她所见的景、身经的情,化成思想在跳动,似行云流水,风清月白……

读林微因的诗,我明白了生活,不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更应有“一树一树花开”的诗意人生。这,是一个诗意的世界。

沉醉于书的世界,真好!

在午后无人之时,饮一杯名茗,让世界从指尖缓缓流过……

——后记

《红楼梦》读后感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就其中味?”一首千古流传的诗词吟诵来,拉开了《红楼梦》这部千古巨作的华丽帷幔。——题记

《红楼梦》,我见过比它架构庞大的,见过比它华丽宏伟的,但是,它却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吸引着人们去一遍遍品读一遍遍揣摩。是了,是曹雪芹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使这本古典名著魅力无穷。

飘飘洒洒落下漫天花瓣,一个纤小的人影拿着花锄正进行着她认为无比神圣却哀戚的仪式——葬花,那便是林黛玉。黛玉纤弱而敏感,是个痴情悲观的人儿,先天的身体虚弱造就了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的忧郁气质。她一直爱恋着宝玉,却是敢爱不敢说,总是把心意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最后为爱情而死去。

宝玉,一个痴心多情的少年,他平时看似嘻嘻哈哈乐乐呵呵,用情却是一往情深。他一直喜欢着黛玉,却中了凤姐的计策稀里糊涂地与宝钗成亲,最后遁悟空门,随两位仙人而去。

还有那娴静端庄大方温婉的宝钗,狠厉泼辣的王熙凤,具有叛逆性格的晴雯……一个个人都刻画得如此生动、性格鲜明,这正是《红楼梦》最为精妙之处啊。

这本书不但人物刻画精妙,那庞大而华丽的架构也令人为之震撼——《红楼梦》以宝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细致地描写了贾府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这儿到处都是琪花瑶草,金玉遍地,丫鬟小厮到处可见,华丽的布局看得读者们眼花缭乱的同时也为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深深感叹,完美地契合了题目,“红楼梦”啊,华丽的朱楼梦境般的富贵生活啊。

当我们沉浸在书中精妙的词藻构造之时,是否早已忘却了书的作者,那位饱经风霜生活潦倒的明代文豪 ……此处隐藏8509个字……机会读到了原著。

《红楼梦》这本书是老师很早以前就要求我们阅读的,但当时因为年纪很小读不懂,也觉得《红楼梦》这本书太过于悲凄,便一直没有阅读。而现在,我却深深地爱上了《红楼梦》。翻到任何一个章节,我都能看得津津有味。但我虽然现在能够接受它的悲凉,看到后半部分是时,心,也会为林黛玉揪起来。可以说,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莫过于是林黛玉了。不仅仅是因为她的诗词吸引人,有一种凄美,更重要的一点是她的泪与悲伤的性格。形容林黛玉,似乎除了凄美、悲凉、悲惨,似乎无他。提到林黛玉,便不得不说和她青梅竹马的贾宝玉。我记得在某个地方看到过,林黛玉是为了报答贾宝玉在天上的一滴水之恩而来到人间,发誓用一生的眼泪来回报他。恐怕这也是林黛玉何时都会独自垂泪的原因吧。这两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者就是薛宝钗。她是标准的贤妻良母,她和贾宝玉也是众人眼中的“金玉良缘”,却最终没有得到贾宝玉的喜爱。我觉得,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林黛玉有着和薛宝钗不同的魅力:林黛玉是凄凄美美、风流袅娜,而薛宝钗则是鲜艳赴美,完全不同。再加上薛宝钗是拿林黛玉当妹妹……再者,贾宝玉已经被林黛玉吸引住了,即使薛宝钗有再大的魅力,恐怕在这时也夺不到贾宝玉的心了。

先撇开这三个人不说,我谈谈自己的感受。书在开头曾说,一个和尚要带她走,以治好她的病。但是最终还是把她送到了贾府。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把林黛玉送到贾府,她也就不会遇到贾宝玉了......我总是想不明白这些问题。但是如果想明白了,你也理解不透——毕竟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有人说这本书太凄惨了,根本没有积极向上的姿态。我却不这么认为。《红楼梦》它是一部旷世奇作,它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疯狂,让我们更能感受到文中显而易见的善良:如贾宝玉不忍心伤害任何人等等。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我选择凄这个字。我知道很多人都会选择空字,因为也许作者写这本书是就是想着“空”字去写的。但是在我看来,《红楼梦》就是悲凄与善良。背后的'议论与偏见,善良与邪恶,在它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这三位绝对主角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林黛玉。因为她的多愁善感,因为她的苦与泪。很多人都在研究《红楼梦》这本书,正如他们所研究出来的那样——

林黛玉的苦,是道不完的;林黛玉的泪,也是流不完的。这本书,也是不会理解完的。

《红楼梦》读后感14

一袭红袄,素挽发髻。如兰似桂,知性温婉。

望尽红楼,寻遍大观园,我独偏爱。袭卿。

她有大家闺秀的大方得体,她有小家碧玉的娴熟懂礼数,但她是个苦命的孩子,没有做小姐的命。为了爹娘不饿死,**到贾府当丫头,忍气吞声,任人使唤。这是她,袭卿。

我偏爱,她的忍。因为忍,她在贾府的`地位青云直上,成为首席大丫鬟;因为忍,她独得王夫人喜爱,宝玉信任。有人说她世故,城府极深,但即便如此,我依旧偏爱。忍的世故,忍的城府,这多具现实意义。杜拉拉能够从职场新手一步一步走到CEO的位置,全也是因为忍。袭人,不过是心地更善良一些,性格更温顺一些。忍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必备技能,是人与人和谐的缓冲剂和润滑油。忍一忍,便是海阔天空;忍一忍,就能拥有全世界。

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在贾府众丫头小姐中,她不及黛玉的娇羞与才情,不比宝钗的知书达理,不似晴雯这般刁蛮,不像平儿那般精干。她只默默恪守本分。“心地纯良,克尽职任”,这是曹雪芹给袭人最初的评语。也的确如此。伺候王夫人时,一心只有一个夫人;与了宝玉后,便又一心只有一个宝玉。这或许是封建思想作祟,但也无法抹去袭人那一颗忠诚的心。

我偏爱,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她的温柔和顺,最是符合古时那种妇道那种礼法。至少,孔老夫子应该会觉得她是个不错的女子。袭人常站在王夫人立场,对宝玉进行规劝,然宝玉吩咐的,也竭力做好。受嬷嬷欺负忍气吞声的是她,宝玉捅了篓子第一个挨骂的也是她。她承担的辛酸,化作无可复加的贤能,一点一滴的回报在了宝玉身上。这是她,袭卿。

只是袭人出嫁那会儿,真教人哭笑不得。王夫人要把袭人送出去,袭人知后便一心求死。但死在贾家便又对不起贾家,思量着回家再死;被哥嫂接回家后,又觉得死在哥哥家对不住哥哥嫂嫂;出了嫁了,见婆家对她如此之好,便又不忍心死在这儿。于是最终也没死成。这是软弱还是什么?连死都不行,袭人这一生也真是个悲剧了。

我感恩曹雪芹和高鹗允了袭人一个如此的结局。虽不遂袭人心愿,让她最后与宝玉渐行渐远,但她与琪官那好似神仙捉弄一般的汗巾姻缘,也终使她有个比较圆满的谢幕。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也许冥冥注定袭卿命该如此。但是袭卿,知足常乐,即便只是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能够心甘情愿。这是我偏爱的。袭卿。

《红楼梦》读后感15

前几天,老妈给我买了一本《红楼梦》,说一天不能光看没用的漫画,还是应该接受一下以前清代的历史生活。其实我对《红楼梦》的兴趣还不淡,从小就听朋友说过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今天还总算是“见识”见识了,所以,拿过书后,我几乎废寝忘食,总把早饭推到中午,午饭推到下午,晚饭推到深夜,经过我十几天的努力,终于看完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除了看,我还在网上去搜集了红楼梦的影片、大观园的'图片。过了几天,我发现,我的生活似乎越来越接近红楼梦了……

话说贾府原是热热闹闹、金碧辉煌、一帆风顺,但是在《红楼梦》的结尾处,贾府里却是乌烟瘴气,丫鬟、夫人相继逝世。虽然我家没有贾府那么严重,但是情况却十分相似。就说期末考试前,妈妈每天早上都给我们准备营养的早餐,以便我们学习有充足的精力,整个屋子里飘扬着面包的丝丝香气;中午,妈妈在家做家务,整个屋子在老妈辛勤的“服务”下,像被施了魔法一般焕然一新,使我们心旷神怡;晚上,我和哥哥都拿着自己的书包,各回各“室”,随时准备上作业的“战场”,因此屋里又有了学习的气氛。再说期末考试后,我们每天睡觉就要占去一天的早上,早餐早已离我们远去;中午老妈嫌累放假要休息,所以也不做家务,家里瓜子壳满地,灰尘服墙,给人以压抑的感觉。再加上晚上我们打羽毛球、看电视、泡方便面,家里更是被我们折腾得鸡飞狗跳,现在我在打这篇文章,都是夹着鼻子在打的。

《红楼梦》第四回讲的是“贾雨村乱判葫芦案”,看了这回故事,类似的情形就落在我们家中了……

星期天,我在家看电视,“筐——”家里客厅传来一阵声音,原来是花瓶打碎了!花瓶就在哥哥旁边,肯定是哥哥不小心碰碎了。老妈老爸马上出来,脑子里肯定就断定是哥哥打碎的,这时哥哥凑到妈妈耳边,说了几句话(因为这几句话说的声音太大,被我听见了):“三姨,现在的孩子都受不得委屈,干脆你就判她为“凶手”,让她尝尝受委屈的滋味,让她以后在社会上有更好的生存能力,也有会忍耐的精神,这多好啊!”我本想说话,妈妈就说:“代雨潼,快把这些花瓶碎片扫了,待会儿写一篇检查!”贾雨村乱判葫芦案与母亲乱判花瓶案有什么区别啊……冤死我了……

看了《红楼梦》,给我落下了不少的“后遗症”,如果你也想尝尝“后遗症”的滋味,那就去买本《红楼梦》来看哦!

《《红楼梦》读后感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