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案

时间:2025-03-31 10:13:54
古诗两首教案15篇

古诗两首教案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12个生字,会写“楼、依”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重点)

4、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1、你认识上面的建筑物?(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鹳雀楼的一首古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鹳雀楼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二、介绍作者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主要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整体认读音节“欲”,后鼻音“穷”等。

②识记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楼、依”。

组词扩展识记:“欲”可以组词为“欲望、食欲”。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欲望食欲贫穷穷人

(2)学习多音字:更(gèng gēng)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这个问题请你更正一下。

在这里,“更”读“gēng”,意思是“改变、改换、;旧计时单位”,还有一个读音是“gèng”,意思是“愈加、再”,组词如下:

更gèng(更好)(更加)

gēng(更正)(三更半夜)

②读一读:

只要你坚持练习书写,你写的字会更(gèng)美观。

(3)识字游戏

放气球游戏,看谁放得气球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4)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学习字词,为阅读扫清障碍,提高学生积累字词的能力。】

四、学习“会写字”

楼依尽黄层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1)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楼、依”,“木、亻”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2)组词扩展法识记:“尽力尽量黄沙黄山”。

(3)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云”加“尸”是“层”。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尽”上窄下宽,“楼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黄”上中下结构,“层”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楼、依”,学生练写。

“楼”左窄右宽,“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米”的横笔与“木”的横笔大致持平,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于横中线;“女”的撇点的折点在横中线,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依”左窄右宽,“亻”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从竖中线起笔。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多元认字,是部编版教材强调的重点,书写的指导,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使学生爱写字、会写字。】

五、品读释疑

1、出示课文题目《登鹳雀楼》,题目应该怎样断句停顿?

示例:登/鹳雀楼

“登”在这里指?(登上)

2、学习第一、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黄河、海)

“白日”在这里指的是傍晚落山的太阳。

依:靠着。入海流:指黄河最终流入大海。

尽:完。这里指太阳靠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3、学习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上两行诗写了景物,这两行诗写了什么?(登楼的人)

“欲”:想要;“穷”:尽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更”指再。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们看到了有一个人站在鹳雀楼上,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4、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板书:登楼所见:太阳落山黄河入海)

5、作者在楼上想到了什么 ……此处隐藏21571个字……

(4)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2)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学生: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学生: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学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自由练习背诵。

(4)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学生配上音乐。

(5)集体背诵。

(四)板书设计

4 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 chu 村 san

首 sh6u 醉 zui

处 shi 散 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 诗人

闻 见闻

古 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二、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恬·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唐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1)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2)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

(3)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读一读。

古声 多处 知 忙

2.学生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心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 徐俯《春游湖》 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 韩愈《晚春》

(五)板书设计

4 古诗二首

春晓 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练习写好本课生字。

2.填空,再读一读。

(1)( )( )闻啼鸟。 (3)花落( )( )少。

(2)夜来风雨( )。 (4)( )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两首教案15

  第二课时

一、课前说说:

二、指导看图

三、讲读诗句

四、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仔细看图,使学生从图象中认识到这是”一位古代穷苦老农“。

在初读的基础上,进行细读朗读,通过读读、议议从而达到理解诗义的目的,一些重点词语让学生比划得来,能表示出情感,说明他们对诗内容理解。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展开联想,让学生那激动的情感有以声传情,一吐为快的机会。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拉.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9、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1、收:左窄右宽.

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看图说话

朗读体会

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说一说

朗读

质疑

背诵

描红、临写

教学流程图

课前说说--学习古诗《锄禾》--巩固诗意,练习背诵--指导写字--课前说说--指导看图--讲读诗句--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

看:锄禾悯农(二)

想:辛苦春种一粒粟,

来之不易爱惜粮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比较简单,特别是第一首,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很多学生早已倒被如流了。所以学生基本上都能比较熟练的朗读和背诵,但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却是个难点,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爱惜粮食。为此,我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帮老师解决难题引出“辛苦”,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句感受“辛苦”,从而把学生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在教学中我多采用的是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猜意思,进行理解。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里大量的说话机会。

《古诗两首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