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时间:2025-11-22 23:31:07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篇1

文本细读:

这精读课文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怎样从古井里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的事,赞美了古井无私奉献的,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课文先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接着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文章的后半部分写村里的人对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的帮助以及古井带给“我”的'启发。文章感情真挚,文辞朴实,内容深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受到启迪,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独立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多种形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品读文本,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懂得古井为人们作出了贡献而不要报酬,从而体会乡亲们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并从中受到启迪。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记下来。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太阳奉献给我们温暖,大树奉献给我们清凉。

小草奉献给我们绿色……自然界的万物呀无时无刻在奉献着自己。我们村东头的那口古井又奉献给我们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古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理清文章顺序。

2、交流初读感受

课文按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每天都到古井取水——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古井给人的启示来叙述的。

三、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1、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轮读,纠正字音,注意“哺”“酬”“络绎”的读音。

2、在小组内合作记忆字形。

利用形声字的特点采用比较形近字的方式加强记忆,注意“暮”与“幕”“治”与“冶”的区别。

3、多种形式理解词语。

(1)借助词典理解:哺育、熹徽、络绎不绝、六旬、报酬、陶冶。

(2)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叮叮当当、湿漉漉、单薄。

4、指导书写。

把字写漂亮、写规范。

四、熟读课文

检查读文。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听者可习惯性的,纠正错误。

把文章读准确,读通顺,并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今天继续学习第十课《古井》,回忆一下这课文主要写了些教给学生阅读的什么?方法,通过反复读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文理解文本

1、课文题目是《古井》,文中都写了古井的什么?

哪些地方写到了古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的语句。

2、交流读后所得。

(1)第1段古井的位置及它对村里人的贡献。

课件出示:“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运用了比喻,赞美了古井的无私奉献。

(2)第2段写来古井挑水的人多。

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挑水的人多?引导学生抓住“晨光熹徽,暮色降临、络绎不绝、湿漉漉、老是”来表现挑水的人多。

②还可以感受到什么?抓住“叮叮当当、吱悠吱悠、快乐的乡间小曲”挑水的人知足、快乐。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人多注意读出挑水人的快乐。

④试背诵这一段。

(3)第5段“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根人们要过报酬”古井的无私奉献。

(4)第6段,作者对古井的赞美。

3、文章题目是《古井》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古井赞美古井吗?还写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3-6段看你又读懂了什么?

(1)3、4、5段写乡亲们年年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指名读4、5段对话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老人及村民的淳朴、善良。

(2)乡亲们的行和古井有什么关系?

揭示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3)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读读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句子的含义。

引导学生说出古井无私奉献,赞美了古井更赞美了人们,借物喻人。

(3)你喜欢文章这直抒胸臆的写法吗?

如果让你给文章作结,你会怎样写?

三、感情朗读,升华理解。

分小组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有不懂的地方说出来。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你从古井到乡亲们身上受到什么启迪?在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做人?

2、找一些借物喻人的文章来读,学习这种写法。

五、板书设计

古井 无私奉献

哺育 陶冶

乡亲们 别无所求

帮助

老人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篇2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到过哪里?这节课,老师就准备带领同学们再去一个地方,请看(播放课件)它在我国的最南端,位于海南岛的东南海面上。这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西沙群岛。板书:西沙群岛。

二、初读:

1、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那里有蓝天,有碧水,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想)在去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了解西沙群岛。请同学们打开书,找到那篇介绍西沙群岛的文章自由地读一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边读边想:课文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开始吧!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生答师板画)

三、自主探究:

同学们很会读书,读了一遍课文就有了这么多收获,真了不起。我想(指板书)西沙群岛的海面、海底、海滩、海岛一定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谁能说说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生回答)

1、深入学习:

……此处隐藏20942个字……的综合表现,特做如下反思:

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在教学设计之初,我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情境渲染,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绿茵茵的草地,旨在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捕捉孩子兴趣的着力点,让学生快速地走进文本。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应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所以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例如:指名读段落、教师引读、分角色读、多人次品读、默读重点段落等,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有收获,如:扫清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并且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和主人公一同走进草地,去感受在草地上玩耍时的那份快乐和欢愉,以及对草地由衷的喜爱之情。揭示草地变化原因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高潮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带着疑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边找边勾画出草地变化的原因,最后请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来,分别画出早晨、中午、傍晚的草地及蒲公英的花开放和合拢时的情景,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的权利回归给学生,同时我能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学习氛围,着力培养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学会认真细致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必备的能力。通过本文作者仔细观察而使自己有了新发现,作者抓住时间的变化,描写了草地和蒲公英一天的变化,特别是对蒲公英花瓣的描写更是形象,文章写得很美,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又使学生真正懂得细致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这样就非常自然地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的兴趣,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力做到尊重学生,我始终用我的微笑来感染着学生。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学生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这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这节课我至始至终与学生进行积极地互动,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一起去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同时我能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目标更容易实现,从而去体会那份成功的喜悦。

当然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语言有些拖沓,还不够精练。教学环节之间过渡的还不够自然,有拼凑的痕迹。而且我还应该针对三年级的学生适时进行默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感悟……

当然这节课仍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但是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会进行锲而不舍的学习和实践,期待着有一天,语文课能因为我而多姿多彩,我也能因为语文课而魅力无限。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篇12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有篇课文《三借芭蕉扇》,笔者参照教参进行教学,上课时,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题把课文分成三段。结果,大部分同学都分错了,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从课文内容看,其实讲了四取芭蕉扇。第一次,悟空去借,被蛮横无理的.铁扇公主扇出老远;第二次,悟空变成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取得了芭蕉扇;第三次,悟空变成牛魔王骗得了芭蕉扇;第四次,悟空叫来八戒,请来众神,最终取得了芭蕉扇。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第一次是真正的“借”,后面三次,就谈不上“借”了,而应说是“逼”、“骗”、“夺”,所以,与其说是“三借芭蕉扇”,不如说是“三取芭蕉扇”。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原著,书上写着《三调芭蕉扇》。“调”字典上是“调配,使均匀”的意思。火焰山需要芭蕉扇,而翠云山庄不需要芭蕉扇,所以要“调”;唐僧师徒四人需要芭蕉扇,而铁扇公主不需要,所以要“调”;别处天气都很正常,火焰山不正常,要使它跟别处一样,所以要用芭蕉扇来“调”。总之,因为“不均匀,不调和”,所以要“调配,使均匀”。“调”字不仅所表达的意思很确切,而且把“逼”、“骗”、“夺”等不同的方法统一起来。在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用词是多么巧妙。

从一个字可以看出《西游记》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而课本上的课题既不严谨,又容易使人误解。教材的编者在改编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的同时务必仔细、严谨,否则,就是对下一代的不负责任。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篇13

教学要求:

1、 对照插图读懂例文《我的自画像》,了解主要内容,结合习作提示,明白写人的要领: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性格、兴趣等展开介绍。

2、 画好自画像,在自我观察和相互提示下,写一段关于自己的话,注意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外貌特征,通过神态的描写反映一个人的性情。

难点:写出个性特征。

课前准备:

1、 课本插图投影片。

2、 例文录音。

3、 用来画自画像的卡纸和小镜子。

4、 好词语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小朋友,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儿吗?拿出你的小镜子,欣赏一下镜子中的自己吧!杜小虎真逗,他对着镜子给自己画了张像呢!画好了,还写了篇作文,题目就是“我的自画像”,想读吗

二、 读懂例文

1、 指导看图。

(1) 小朋友,你看杜小虎给自己画的自画像,哪些地方画得特别像啊?指名说。

(2) 你能看图说说自己对杜小虎的印象吗?

说给小小组的同学听。

指名说。

(3) 小结:小朋友说得都很准确,他抓住了自己主要的外貌特征来画的,瞧那笑眯眯的眼睛,大大的脑袋,多可爱啊。

2、 学习例文。

(1)学生自由读例文。

请小朋友自由地朗读杜小虎写的《我的自画像》,想想他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的。

(2)对照插图,再读例文。

小朋友,我们再来看看杜小虎的自画像,从这张自画像上,你能看出杜小虎是个怎样的.孩子?

我们再来读读杜小虎的习作,他把自己的特点写出来了吗?

三、 指导习作

1、 学生给自己画像

2、 同桌互相欣赏,提出修改意见。

3、 自由地把画张贴在黑板上,学生做“猜猜看”的游戏。

(1) 愿意展示自己的小朋友请把自画像贴在黑板上,其他小朋友把眼睛闭起来。

(2) 睁开眼睛,让我们来“对号入座”猜猜看,他们都是谁,把名字写在相应的画像旁,并说说你猜出的理由。

(3) 学生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并说出理由。

4、 学生练说。

(1) 请小朋友拿着自己的画像,就像杜小虎一样给同学们做一个自我介绍,如果小朋友觉得你说得不像,那就要请你唱歌儿啦。

(2) 出示“好词语花篮”,供学生写作时选用。

活泼开朗天真烂漫美丽大方帅小伙

愣头愣脑憨厚

5、 学生练写。

(1) 学生写草稿。

(2) 指名读。

(3) 师生评议。

(4) 学生誊写。

(5) 习作和画像展览。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