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的意义教案

时间:2025-10-30 23:31:06
减法的意义教案

减法的意义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减法的意义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减法的意义教案1

教学内容: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第53-55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二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对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习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有多少人?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男生有多少人?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

接着让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然后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3页,读一读书上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了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4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如第(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明和小强的邮票枚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枚数,要求小强的邮票枚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枚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枚数),求另一个加数(小强的邮票枚数),所以用减法算。

二、教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7+0=7,0+0=0。)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减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哪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7-7=0,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7-0=7,那么8-0等于几?9-0呢?任意一个数减去()得多少?用一句话说就是......。”

“再来看第二、三种情况:7-7=0,0-0=0,任意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多少?也就是当被减数等于减数时,差怎样?”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既可以把2100、695、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上面这些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然后提问:

“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xx ……此处隐藏20394个字……/p>

学生独立分析并列式解答。

提问:这两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随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观察、比较3个图之间的关系。

提问:

①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第2,3两个图与第1图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3个图中的数都一样。第1图是已知男、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图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或女生人数)求女生人数(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

③第2,3图中的被减数是第1图中的什么数呢?减数与差各是第1图中的什么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连线(补前面)。

(3)引导思考。

从上面减法的算式看,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进而让学生说出减法的意义。

教师归纳总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提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与差的概念。

(4)看书,阅读课本54页。

(5)引导学生研究加、减之间的关系。

观察、比较第2图、第3图与第1图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弄清在加法中是己知的,在减法中是未知的;在加法中是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己知的。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

另外从加、减法的意义上看也是一种相反的运算,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运算也就是相反的运算。

大家回忆一下,过去用一道加法题改编成两道减法题,就是利用了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练一练

根据2468+575=3043,写出下面2道减法题的得数。

3043-575=(    )  3043-2468=(    )

(6)1和0在减法中的特性。

在加法中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那么在减法中一个数减去0,得什么?

启发同学自己举例说明,如8-0=8……从而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提问:如果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几?

启发同学自己举例,如:8-8=0……从而得出:被减数等于减数,差为0.

教师强调在运算中要注意0和1的问题。

2.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同学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能根据下面一组算式,看加法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由此推出怎样求一个加数?

32+20=52  52-20=32  52-32=20.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加法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另一加数

(2)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看下面的算式:

从150-70=80中,引导学生得出:

80+70=150  150-80=70

比较上面三个算式可以看出:

这就是说: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阅读课本第55页。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应用。

提问:过去学过哪些计算可以应用这些关系?

在学生回答可以验算后,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加法的验算方法。

提问:

(1)前面复习过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交换律)

(2)现在用减法验算加法,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应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

引导学生复习整理减法的两种验算方法。

例如:1234=987=247验算:

同学们自己用两种不同的方法验算。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验算的。

从而得出: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

练一练

练习十二第4题。

(三)巩固反馈

1.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一道减法算式。

2.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2999+428   3427-2999

(四)课堂总结

启发性提问:

1.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减法运算与加法运算有什么关系?

2.加、减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3.怎样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进行验算?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1,5,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减法的意义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学生在这之前虽然也学会减法计算,也能解答一些减法应用题,但并不知道减法的意义。往往认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余是多少就是减法,或者求两数相差多少就是减法,这是把减法的应用当作减法的意义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加以概括,进一步用定义形式说明减法的意义。

新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用直观的线段图引入,概括减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对3个线段图的比较以及之间的联系,经过思考,自己归纳出减法的意义。再通过3个线段图中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以及加、减法的意义上让学生再看出加、减法是一相反的运算,也即互为逆运算。

第二部分为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出加、减法的关系式。

第三部分是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应用。通过学生回忆过去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引导学生整理加法的验算方法,可以用加法交换律,用加法验算,也可以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用减法验算。再引导学生整理出减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应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练习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及时反馈。为了巩固验算方法,对练习题要求验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验算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减法的意义

1.

2.

3.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2+20=52           和=加数+加数

52-20=32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2-32=20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50 - 70 = 80           80-70=150

被减数 减数 差           150-80=70

比较:

得出: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减法的意义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