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法的意义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减法的意义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减法的意义教案1教学内容: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第53-55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二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对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习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有多少人?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男生有多少人?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
接着让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然后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3页,读一读书上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了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4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如第(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明和小强的邮票枚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枚数,要求小强的邮票枚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枚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枚数),求另一个加数(小强的邮票枚数),所以用减法算。
二、教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7+0=7,0+0=0。)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减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哪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7-7=0,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7-0=7,那么8-0等于几?9-0呢?任意一个数减去()得多少?用一句话说就是......。”
“再来看第二、三种情况:7-7=0,0-0=0,任意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多少?也就是当被减数等于减数时,差怎样?”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既可以把2100、695、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上面这些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然后提问:
“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xx ……此处隐藏20394个字……/p>
学生独立分析并列式解答。
提问:这两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随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观察、比较3个图之间的关系。
提问:
①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第2,3两个图与第1图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3个图中的数都一样。第1图是已知男、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图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或女生人数)求女生人数(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
③第2,3图中的被减数是第1图中的什么数呢?减数与差各是第1图中的什么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连线(补前面)。
(3)引导思考。
从上面减法的算式看,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进而让学生说出减法的意义。
教师归纳总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提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与差的概念。
(4)看书,阅读课本54页。
(5)引导学生研究加、减之间的关系。
观察、比较第2图、第3图与第1图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弄清在加法中是己知的,在减法中是未知的;在加法中是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己知的。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
另外从加、减法的意义上看也是一种相反的运算,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运算也就是相反的运算。
大家回忆一下,过去用一道加法题改编成两道减法题,就是利用了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练一练
根据2468+575=3043,写出下面2道减法题的得数。
3043-575=( ) 3043-2468=( )
(6)1和0在减法中的特性。
在加法中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那么在减法中一个数减去0,得什么?
启发同学自己举例说明,如8-0=8……从而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提问:如果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几?
启发同学自己举例,如:8-8=0……从而得出:被减数等于减数,差为0.
教师强调在运算中要注意0和1的问题。
2.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同学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能根据下面一组算式,看加法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由此推出怎样求一个加数?
32+20=52 52-20=32 52-32=20.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加法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另一加数
(2)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看下面的算式:
从150-70=80中,引导学生得出:
80+70=150 150-80=70
比较上面三个算式可以看出:
这就是说: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阅读课本第55页。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应用。
提问:过去学过哪些计算可以应用这些关系?
在学生回答可以验算后,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加法的验算方法。
提问:
(1)前面复习过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交换律)
(2)现在用减法验算加法,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应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
引导学生复习整理减法的两种验算方法。
例如:1234=987=247验算:
同学们自己用两种不同的方法验算。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验算的。
从而得出: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
练一练
练习十二第4题。
(三)巩固反馈
1.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一道减法算式。
2.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2999+428 3427-2999
(四)课堂总结
启发性提问:
1.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减法运算与加法运算有什么关系?
2.加、减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3.怎样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进行验算?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1,5,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减法的意义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学生在这之前虽然也学会减法计算,也能解答一些减法应用题,但并不知道减法的意义。往往认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余是多少就是减法,或者求两数相差多少就是减法,这是把减法的应用当作减法的意义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加以概括,进一步用定义形式说明减法的意义。
新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用直观的线段图引入,概括减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对3个线段图的比较以及之间的联系,经过思考,自己归纳出减法的意义。再通过3个线段图中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以及加、减法的意义上让学生再看出加、减法是一相反的运算,也即互为逆运算。
第二部分为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出加、减法的关系式。
第三部分是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应用。通过学生回忆过去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引导学生整理加法的验算方法,可以用加法交换律,用加法验算,也可以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用减法验算。再引导学生整理出减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应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练习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及时反馈。为了巩固验算方法,对练习题要求验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验算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减法的意义
1.
2.
3.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2+20=52 和=加数+加数
52-20=32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2-32=20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50 - 70 = 80 80-70=150
被减数 减数 差 150-80=70
比较:
得出: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