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1今天又看了一遍《肖申克的救赎》,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触,刚开始看的时候只关注到男主角安迪怎么越狱,听到“自由”和“希望”这些词,看多几次又会看到瑞德说的“体制化”,会反思老布自杀的原因,等等。
肖申克监狱也是一个社会的某些缩影,充满着残酷。道貌岸然的监狱长假公济私,监狱管理员与囚犯之间做交易,囚犯之间有友谊和敌对。
安迪最后说妻子虽然不是他所杀,却是因他而死,他用28年的牢狱生涯救赎了自己过去对妻子的愧疚。他用一把小锤子,花了28年挖了一条地道,最后逃出监狱。在常人看来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他就做到了。怀着对自由的渴望,从进监狱起,他就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进监狱的第一天,他没有像其他菜鸟一样大哭大闹,紧张害怕,反而安之若素。他抓住每一个让自己能有所改变的机会,向瑞德购买小锤,帮监狱管理官报税,不断写信给议会,争取到一大笔钱改建监狱图书馆,帮监狱长洗黑钱,无中生有出一个人和银行账户,逃出去那一晚把监狱长的东西掉包,从而大摇大摆从无中生有的那个账户中取出钱来,从此在太平洋边上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整部电影用瑞德的旁白串联起来,瑞德也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所以能在监狱里如鱼得水。多亏了瑞德的帮助,安迪才能实施越狱的计划。瑞德明白自己是一个体制化了的人,他能在体制内如鱼得水,恐惧失去了这个体制自己将一无是处。瑞德能给以那些体制内的人一些提示吧,到底体制好还是不好,大家见仁见智吧。我是自由的坚定拥护者。
其实自己从这部电影中收获最大的还是安迪对自由的追求,实施计划的执行力、坚定和执着。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2除了安迪,从监狱里其他角色的身上我也感触良多。
监狱图书馆管理员老布,是一个使我印象深刻的角色。他从少年时代就进入了监狱,在监狱中度过了50年,他已经习惯了监狱的生活,为了呆在监狱,甚至想通过伤害狱友的方式。
在获得身体上的自由之后,他发现对于这个世界,他已经无法适应了,他甚至多次想回到监狱之中,最后在挣扎中自缢了。他的经历令人唏嘘不已,但是却给了我们很多的人生思考。监狱这个地方,不仅在生理上对人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而且在精神上对人进行束缚。而形成这把无形枷锁的要素就是长期的隔离和体制化束缚。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不单单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与他人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社会关系造就了不同的人。而监狱这个地方,体制化的束缚使得一大众犯人,尤其是无期徒刑的犯人与外界长期失去了联系,失去了与外界的沟通,久而久之,监狱就变成了归宿,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这里,更重要的是他对自由的那种渴望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消磨殆尽了,正如瑞德说的“如果你也在监狱里举办了入狱40周年庆,也许你也会有和老布一样的想法”。
在瑞德出狱之后,他也深深体会到老布当年的那种心情,如果不是因为还有答应安迪的事情未完成,估计也会走上老布的.道路。其实在我们的现实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有些犯人出狱后短期内重新作案,原因很简单,他们已经不适应外面的世界,而是想要回到监狱去,其实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老布在临死前写下遗书,说“当局已经不再在意我了”,这其实也说明了对于那些长期关在监狱服刑的犯人,他们为他们的过错已经付出了代价,等到他们出狱之后,他们也许没有了亲人,朋友,甚至被唾弃,得不到认可,过着更加悲惨的生活,而监狱反而使得他们有归属感,人一旦没有了归属,没有了他人的认可,那么他就会走上另一个极端。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3“不是每一朵花都可以结出果实,但每一颗果实都曾是一朵花。”
经典的电影,如经典的书籍,能启迪人对生活的思考。它往往历久弥新,每一次观影,都会在心底留下一些心灵震颤的影子。
前几天,老师让我们看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一场监狱里的人生逆袭就此上演……
在肖申克监狱里,狱警们想判你个终身监禁,是常有的事。随便打死人、贪钱的现象更是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可以这样说:肖申克就是人间地狱。当你进入了这么一个地方,目睹了一切的`罪恶,是否还有勇气去想离开逃跑呢?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如一面镜子。你看的时间长了,便会错以为“镜子”里的人就是你自己,变得逆来顺受,循规蹈矩。瑞德在评价布鲁斯的死时说,这周围的高墙,一开始你讨厌他们,但慢慢会习惯、依赖,直到最后无法离开他们。所以,在肖申克呆了五十年,布鲁斯得到假释的通知后居然试图杀死希活,使自己留下来。
并不是每一种坚持都会成功,但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坚持过。就像安迪,他成功了!他开始相信自己能活着出去,他用小槌在厚厚的石墙中凿出了通道,他爬过了狭长而坑脏的下水道。当大雨冲刷掉他身上的污秽,剩下的便是解脱、自由。
也许他的逃脱对瑞德来说是不可能的事。用那把小槌子凿一个洞,他认为要用六百年。这不能怪他,那是瑞德对地质不了解。他不知道压力和温度等外界条件对石头的影响。其实这些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态度,就是在看似无望的处境中仍抱有“幻想”。心有所想,事有所成。只要你还有权利去“幻想”,就不要放弃这种权利。费兰克尔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生活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还有随机分布。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4
无意中观看了一部电影,竟就在我的脑中留下了深深的渊。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主人公安迪受冤入狱后,为了自己心中的希望和向往的自由,靠自己过人的才识成功越狱。
在这一整个过程中,安迪遇到很多很多的人,有瑞德、汤米、典狱长……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安迪的老友——瑞德。
整部影片都是以瑞德第一人称叙述的。这个黑黑的,一笑起来就会露出一口大白牙的监狱老大哥,在没有遇见安迪之前就已经在这牢中生活了将近二十年。可以说安迪这个人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因为安迪的到来,他竟也开始有了些许希望。瑞德在叙述中说过:“我喜欢他。”这也是他和安迪成为朋友的契机。他在狱中总共待了四十年,四十年,这该是有多么漫长啊?足以让一个幼稚、不懂世事的孩童成长为成熟稳重的中年人,更足以让一个中年人变得老眼昏花。可就是这四十年,他习惯了狱中的一切,甚至到后来假释审查时,也直接地告诉审查人员:“我无所谓。”
他已经被“制度化”,脱离了整个社会,最后出狱时已经是个老人了。时间多么无情,带走了瑞德的一切。四十年习惯的“世界”,自己一手建立的“王国”,就在打开大门的那一个瞬间烟消云散,化为一片尘土随风而去了。面对他的是陌生的世界,社会的瞬息 ……此处隐藏4025个字……是世界上最好的事情;要么忙于生活,要么忙着去死。体制化或许是需要存在的,它可以提供快捷通道,却也侵蚀人心。我们不是体制的内容,我们是人,并不是活于别人的'眼中的玩偶或成为某一体制的部分。理想与尊严不可放弃,我们是人,追求自由的物种,要怀着“人”的尊严而生活,而不是陷入体制的恐惧!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11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成为电影经典当然是因为一个好的故事,没有小说的成功,也不可能有电影的成功。好的故事才有好的电影。关于这部电影,我只想说说男主角安迪。安迪就象一道闪电划过眼前,紧接着雷声响彻耳畔。
在遥遥无期的狱中生活里,安迪仍保持希望;当所有人都习惯地颓废,安迪却怀揣梦想;面对凶狠的对手,安迪斗志斗勇;在没有可能的情况下,安迪创造机会......从他进入黑暗牢狱的第一天,他就开始周密筹划,精心设计,默默行动,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换来后半生的自由与幸福。
安迪的确有无比高的智商,入狱前他是优秀的银行家,入狭后他仍然能够在狱中有所作为。但是他最强的`内核驱动力是他的内心的强大。如果他不够强大,在法律和高墙的禁锢下,他早就泄气了,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活在不满仇恨绝望里。
安迪是这样一种不论在什么环境之下都不会迷失自我的人,他的内心一直活着,所以监狱也只是作为一个舞台,让他仍然能够发挥智慧。这是最优秀的人设,古往今来,不乏其人。比如《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里坚强地活着,找到生命的意义,因此而开创了意义疗法。又比如司马迁在狱中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南非总统曼德拉在监狱里历经无数次的烤打与拒绝辟地种菜......这些人,似乎只要生命还在,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们的梦想实现。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会被种种框架束缚,才不会被体制。
当我看到被体制这三个字,我也是深深地打了个寒颤,因为我觉得自己就快要被体制了。我们很多人都是被体制了的。满足于某种生活状态,裹足不前,与呆在狱中的人的区别只是没有高墙围着罢了。
与周围的一群人相比,安迪是唯一一个没有被体制的人。因此他才能迎来美好的人生,改写自己的生活。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12今天看了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片子,给我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震撼。
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银行家安迪因妻子的背叛和醉酒的冲动所做出的行为被指控谋杀的妻子的妻子的'情夫,在那个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年代,他在法庭被判决无期徒刑,关在肖申克监狱,刚开始他就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被三姐妹欺负,认识了瑞德和其他的一些人,逐渐熟悉并成为朋友,安迪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为监狱里的看管和军官们报税,后被监狱长看上,为他洗黑钱,成为他的附庸。他也一直在坚持每星期给州政府写信,终于为肖申克监狱建立起一座图书馆,后来一个小伙子的到来,我们就知道安迪是被冤枉的,这个唯一能证明自己清白的人被监狱长暗杀,安迪最终选择了越狱,爬过那个他用斧子挖了20年之久的洞穴,奔向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句话让我思考良久:希望是个好东西,或许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安迪坚持这样的信念,所以他才能用那把小斧子挖了20年之久,那是一条通往自由的道路啊。但他并没有着急出逃,他等的还是希望,希望法律能给他一个最公正的结果,但他等来的却是无情和绝望,同时,安迪也是一个执着的人,他坚信只要努力,只要一直写信,就能建起一座肖申克图书馆。他向往自由,不惧威胁,记得在电影里有一个这样的片段,他遛进播音室,为肖申克的所有人,放了一首意大利歌曲,虽然不了解词义,但它音乐里的美,那是深入骨髓的,监狱里的人,都静止了,仿佛去到了另一个世界。飞离肖申克监狱,飞向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13看完肖申克的救赎时,我体会到了这一切,监狱中生活绝对没有乐趣可言,更加染不上什么希望,在绝望中找希望更是困难。人们总说不要和命运抗争,可是当安迪战胜命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这种胜利恰恰是命运的一部分。
”人生的不同境遇,在于人的选择,有时候是死亡,有时则是继续生存下去,当面对是绝望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死亡还是生存下去?一个人能够在痛苦的监狱生活,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所以他成功了,获得了自由。其实,认识本身就是一个鉴于,我们每个人都是被社会体制化的产物,它就是希望就在我们心里,放弃了希望,生活就是灰暗的,不要人文希望是痛苦的根源。生命中毅力诚可贵。安迪入狱的第一天起就定下了坚定的'信念——用锤子凿石墙!
这个被阿瑞看做0年的工程,安迪用了20年就完成了。可谓是滴水石穿,两三米场的钢筋水泥在一把小锤子和20年的毅力前,就如那张海报一般一捅就破。当然,另一位主人公阿瑞也有着不屈的毅力。40年的等待,等白了一头黝黑的头发,等皱了朝气蓬勃的面庞,但等不掉的是乐观,镇定的心态。最终他的豁达、信念,使一个没有信仰的人都有了希望。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们:人生终有两件最重要的是,它们可以在我们最难熬无助时支撑我们坚强地走下去,那就是——希望。
人生并非平坦,社会中的不公,出身的不同,环境的差异,纵不能成为放弃希望、放弃信念的借口。起点不同,哪怕再落魄,也要努力去改变它。有些鸟儿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14我观赏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受冤入狱的安迪·杜佛兰不屈不挠,用一把小小的鹤嘴锄偷挖通道最终逃出肖申克监狱,成功越狱后,他以证据使洗黑钱典狱长山姆·诺顿畏罪自杀,并用与其合作时捏造出的不存在之人的身份生活,还给了狱中好友瑞德在假释出狱后的生活保障。
这部电影深受好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剧情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并不乏味。主人公安迪是一位敢于与命运抗争,他不被挫折打败,机智聪明、勇于行动、乐观善良、善于察言观色,成功在肖申克这所残酷的监狱中将自己救赎出。
事实上,很多事情的发生都应该熄灭了安迪的希望,让他感到肖申克监狱根本不可能还他清白或是允许他逃脱,--比如刚入狱的无名胖子因大声哭喊遭狱警毒打致死,“姐妹花”对他的殴打,老头布鲁克斯因无法习惯处于新生活而自杀,汤米了解真相、愿为安迪证明清白却被典狱长指使人射杀了他--,可是安迪并没有绝望,他仍实行着自己周密的计划,不可思议地逃离了肖申克监狱,并过上了向往的、无人能触及的生活。
安迪越狱后爬出下水道在雷雨中得意地张开双臂仰天大笑的那个画面,使我看到了自由、希望、自我、狂野、不羁、嘲笑。只需爬过这么一段肮脏的路,即可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他沐浴着这雷雨,感谢来自自己的.馈赠,这一刻,肖申克的枷锁再控制不了他,它能够使那些曾凌驾于他之上的人都受到制裁。但这美好,当然并不如此轻易就能够得到,他需要付出的,是他人所不能忍受的。别人都不相信能够做到的、更不愿意去做的,他做到了。
人生便是这样,不幸也许就会降落到你的头上,来击溃你一切的信念,想得到你所想要的,必然要遭受磨难。只有动用你的智慧与力量,才能够将你自己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