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

时间:2025-09-02 10:13:06
[荐]读《傅雷家书》有感14篇

[荐]读《傅雷家书》有感14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傅雷家书》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

那天偶然看到了一本书《傅雷家书》,是关于父母写给儿子的家信的。其实看到这本书时,我很惊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选这本,人们都说世上最伟大的是母爱,其实父爱也同样的伟大。

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别人不同,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又多交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是啊!儿子变朋友,做父母的谁能不高兴呢?有的父母管教儿子很严厉,只把他们当做一个能够带给他们荣誉的人,却没有想过,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而有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很关心,不仅仅是学习上,在生活上都关心的无微不至,会经常和孩子拉拉家常,说说悄悄话,诉说诉说心里的苦。傅雷的儿子应该对他是心存感激吧。如果没有他父亲的话他,或许他不会有接触艺术的机会;如果没有他父亲的话,或许他不会知道什么是钢琴;如果没有他父亲的话,或许他就不会有机会出国留学!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傅雷和他的妻子写给儿子的',他有封信是这样说的,“别老说时间不够,首先要从日常生活的琐碎事情上,特别是梳洗、穿衣等等,那是我几年来常嘱咐你的,节约时间。挤出时间来!要不工作,就痛快休息,切勿拖拖拉拉在日常猥琐之事上浪费光阴。”在那时,他的儿子在外留学,问他关于时间的问题,而傅雷看到儿子的信后,本来想让妻子写的,可是怕儿子不会理解,就拖着生病的身体,起身写信给儿子,想让儿子知道时间是宝贵的。这样也不难看出傅雷对他的儿子的爱,是非常深的。

傅雷是一位艺术家,他的儿子是学钢琴的,在这本书中也提到了关于钢琴的学问,傅雷还和他的儿子探讨了老师上课的问题,他和儿子说某某上课不合理,还会和儿子说说英文。在儿子出国留学前,傅雷夫妇没有说什么,只是在儿子走后傅雷妻子的眼睛都肿了,他没有和儿子说他有没有哭,他只说对儿子有愧疚,我想那是因为他在儿子小的时候是很严厉的对他吧!

通过严父这个形象我看到:革命先辈为了中国的新一代,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都是革命战士们的功劳!“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原来不知道什么意思,现在知道了。国家,是我们共同的,不是个人的,写了这篇,这代表了我的心意!

中国,我的母亲!您赋予我生命,我没有什么好报答您的,只能通过文章来表达我的情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2

周末的闲暇时间,我喜欢安静地坐下来,品一杯好茶、弹一首好曲、唱一首好歌、读一本好书......

——题记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与其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往来集结而成的。该书是一本充满亲情的家书,也是一本充满哲理的好书。

傅雷的童年是在他母亲几乎不近人情的教育与监督下度过的,受此影响,他对傅聪的教育与监督也沿袭了他母亲的风格。教子严格,家风严厉,再加上傅雷脾气暴躁,父子之间的关系极其僵硬。

后来,为了更好的前途和命运,傅聪出国了,出国后,由于父子间的僵硬关系,傅聪并没有往家里写过信。但表面冷清、却又爱子之心强烈的傅雷,由于太多的思念、太多的担心,最后傅雷思来想去,决定给傅聪写书信。这一写就写了很多封,这些书信的最后合集就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傅雷家书》。在这些书信中,篇篇都能让我们看到一颗深切的父爱之心,即使是时隔多年,也能从中深切地看出字与字之间的所流露出的那种父对子的思念和关爱之情。

这些信与一般父亲所写的内容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一般父亲写信都会表达着对儿子的欣慰、自豪、怀念、关心等情感,而傅雷所表达的则是对孩子童年时他的严厉要求的愧疚之情。诉说自己对童年时严厉待子的后悔之情。

再一次读《傅雷家书》时,我们不免会从中进一步得到:傅雷其实是一位好父亲,虽然他脾气暴躁,但都是源于他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望子成龙的那种期盼的心啊......哪位父亲不是这样的,表面上不易接近、冷漠,甚至觉得无情,可背地里所受的一次又一次的.痛、一次又一次的伤,又有谁能体味得到呢?恐怕也只有他们吧。其实,他们是爱我们的,只是不善言词罢了。也许“父爱如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对我而言,读《傅雷家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了,除了懂得傅雷那些对子的谆谆教诲外,我也为此对父母所给予的爱理解得更加深刻。自此,深觉对自己也应该严格要求,以使自己的父母少费心。

是的,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圣人谈心;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得到了老师的教诲。阅读,是滋润心田的甘露。而《傅雷家书》就是一本好书。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3

市场麦曾经评价过傅雷的《家书》:是艺术学徒的好读物,也是一篇充满父爱的苦心造纸、苦心教学的文章。

《傅雷家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傅雷以朋友的身份真诚地与儿子交流。我清楚地记得,是傅雷指出他的儿子傅聪说话太直白,在他的.生活中不够成熟。他说我自己也经常制造这些矛盾,希望大家分享一下。傅雷和儿子平等地交流和交谈,没有居高临下的语气。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傅雷结合自己的感受,分析问题,让儿子更好的接受建议。由此可见,傅雷对教育有着独特的见解。

另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傅雷,他在孩子抑郁的时候给了建议。他建议儿子因为抑郁症要冷静,保持心理平衡。他要时刻保持冷静,客观分析,竞争。虽然我们的父亲在我们抑郁的时候会给我们同样的建议,但大多数父亲都是从长辈的角度与孩子沟通,而不是像傅雷那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真的能够心平气和,站在平等的角度与孩子沟通,有多少父亲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所以我觉得傅雷作为一个父亲,不仅可以用独特的方式教育孩子,更可以让人们虚心接受。

傅雷在与孩子的通信中并没有直接说明他有多爱孩子,但从他对孩子的劝诫,以及对孩子的忠告中可以看出,他对孩子的爱从未减少。我觉得傅雷是群众心中的阴影。他们对孩子的爱不会被直接暴露,反而会被刺耳的话语和严格的要求所取代。他们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难道不是父爱吗?

父爱伟大无私。

父爱温暖而深沉。

父爱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4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父母的沟通也越来越少,感情也逐渐淡化。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经常与其儿子傅聪以书信的形式交谈,每一次交谈都那么的亲切,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在前几章父亲总是懊悔自己之前对儿子那样不好,使得儿子的母亲也日渐消瘦,刚刚醒悟之时,离别也来临了,他曾说“我从来没有爱你,像现在这样爱得深切,而正在这爱得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亲情是世界上最难以割舍的情感,是多少时间与距离都无法冲淡和阻隔的情感,这里面包含 ……此处隐藏3934个字……所思,从而激发艺术的才智。正是由于傅雷要求儿子一直写信。这本《傅雷家书》以日常之事见教育之伟大。这使我想起了当前的许多父母的家长制的作风是多么得不明智,没有与孩子朋友相待,以诚相见,怎么能换来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呢?

《傅雷家书》中的每一篇,都经过历史文化的积淀。这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术修养读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我们可以像傅雷一样从中体会做人、学习的道理。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1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从古至今,天底下流传了多少父母对子女的文章、图片、事物。父母不论何形式,对孩子的爱一直在他们的心中。今天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个书香世家,与在外留学的孩子的一封封书信往来吧,让我们一起感悟信中父母用千言万语表达的关心和挂念,以及孩子对父母的尊敬和体贴吧!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在外他是声名远扬文学家,在家他却是个节俭严肃又慈祥和智慧的父亲,俗话说得好“望子成龙”。而他的大儿子则真的是人中龙凤,是世界乐坛中活跃的音乐家。这样的家庭怎会不谈论艺术呢?在来来往往的几百封信中有大量的信都在谈论艺术。每一句都把美学诠释的一清二楚,并进行了深度的见解,从中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智慧和对孩子的细心教导。在大儿子傅聪结婚的时候,他们并没有任何不满和劝阻之情,也显现出了傅雷一家的清高和不攀炎附势,也显现出父母对孩子的选择和自由有信心,对孩子的做法都持有认同,也说明孩子的选择是正确的,说明“名师出高徒”,一个好的'家长教出来的孩子也是体贴人意,优秀的。

在傅雷的最后一封信中,傅雷本人面对年幼的孙子流露出了喜爱之情,看着儿子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当父母的怎么不会开心呢?虽未见到远在异国他乡的孙子,但对于家人的关爱丝毫不减,这才是一个称职的家人。

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年未见远方的骨肉,但对家人的爱是永恒不变的。父母永远是我们孩子坚实的后盾,让我们对父母心存感激,过好每一天,让我们无愧父母。

家人永远是最重要的。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2

读完《傅雷家书》,傅雷对傅聪的严格教育与音乐上的交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傅雷曾说“艺术若是比较美的花朵,生活就是开花的树木”,那么我想说“傅聪的修养若是比较美的花朵,傅雷的教育就是开花的树木”。在事业上,傅雷尽力助儿子一臂之力;在生活上,傅雷周到地考虑到了儿子可能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在思想上,父子完全结合成了一体,即使相隔千里.傅雷,他用他的行动,点亮了傅聪傅敏心灵的灯。

在这伟大的父爱背后,在一封封信的千言万语背后,其实也隐藏着至关重要的线索——故事的背景。在比较开始,傅聪为追求自己的梦想奔赴外国求学时,傅雷和妻子用温和贴切的口吻,仿佛近在咫尺地在与孩子聊天,字里行间透露着他们对傅聪的思念,还时而不经意暴露出傅雷因对傅聪的生活和学业太过紧张而显得焦急的口吻。

这时的故事背景一切都安好,感情也是那么纯真。可是读到1961年5月23日的.那封信时,我总会感觉哪里怪怪的,细心摸索了一下便发现傅雷的口吻变了,虽然表面上是一封再简单不过的信,但是在写这封信时的背景是这样的——傅雷被污蔑且被错误批评,还要进行“思想改造”(其实就相当于坐牢)。

傅雷当时的心境一定是复杂、混乱的,所以这封信也显得迷茫和硬板,傅雷好像另有所思。可惜的是,以傅聪从波兰出走英国为转折点,政治的包袱日重一日,傅雷和妻子朱馥梅比较后选择的结局,总让我心有所戚。

家书中,充分体现了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儿子无私关爱,为人坦荡、秉性刚毅的形象;也充分体现了傅聪孝敬父母,热爱音乐,心怀祖国的人物形象;傅聪的母亲朱馥梅在我眼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傅聪还小的时候,她就像家庭的润滑剂,承担着傅雷的冲动怒火。

傅聪大了,在海外留学,作为爱子情深的母亲,端庄贤淑、温厚善良的慈母形象跃然纸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傅雷家书》以真挚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傅聪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感人至深。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3

读傅雷家书有段时间了,读了将近一半,读的很慢,每天睡觉前读一点,之前有感悟就是在心里想想就过了,这次却想写下来。是因为傅雷先生在给儿子傅聪的家书中提到,自己的思想一定要及时写下来,要不日后容易忘记,就形成不了系统。这一点对我触动还是挺大的,我一直以来都感觉自己掌握的东西很散,每次提到一个点我都懂,但要是系统的讲下来对我挑战就很大,今天似乎追寻到了一个原因,以后是要多动脑,多动笔。

傅雷先生提到学习,生活,工作都要科学化,要有计划,切不可一段时间只知道工作,一段时间杂乱无章的.生活,心情好就多工作会,心情不好就干脆不工作。看到了这份教诲,就像是自己想象当中的长辈给到自己的教诲一样。在有孩子以前我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工作的,也不知道什么叫生活,超负荷的工作就像是拉紧的琴弦,一不小心便会崩掉,多次体会到过山车似的心情。有了孩子以后我又是一个极端,只想陪着孩子,觉得工作的再好那最终还是大部分功劳都给了企业,但是错过了孩子的陪伴便再也补不回来,这个时候觉得自己是个受委的活的紧绷的孩子,觉得好像自己不再是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就这样大概到了孩子3岁。家庭的突然变故,让我思考了很多,也因此换了工作,在这份工作中我开始有了新的变化,我开始去找平衡。平衡这个度是很难拿捏的,我在这段寻找平衡的过程当中有过内心的撕扯,当时感悟到一点如果我还是继续超负荷工作,这份工作我遍坚持不了多久。我开始学着放松,学着去享受生活,当我感受到了工作以外的东西带给我的快感的时候,我对工作的兴趣也越来越大,感觉进去了良性的循环。这正是印证了傅雷先生的话,工作,生活都要科学化,不要走极端。

傅雷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教育孩子在习惯,日常细节,做人等等方面。而这些却都是他亲身经历和感受。所以说教育不在于简单的日常说教,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才能把细节,感悟讲给孩子听。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4

记得上一次去书店买书刚进去没有几分钟就被一本橘黄色的书吸引了眼球坐在椅子上仔细翻阅才发现这本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傅雷家书》是傅雷为儿子傅聪的家乡,那是远在国外的儿子看到书信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看着看着,我便决然将它从书店买下。回到家长,我简直爱不释手,仅仅花了三天时间就全部读完了。

这部由数百个家信组成的家书,仔细描述了傅聪出国留学到演奏成名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动并陶醉于父母亲对于儿子的教育,其中,傅雷将父爱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在痛爱孩子的同时,又不忘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标准且合格的家长,初读此书时,书中都是亲切的话语,使我十分感动。

读完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想了很多,我懂得了傅雷对于儿子的期盼,也懂了异地他乡是多么的思乡!

傅雷的教育,热烈又恬静,深刻又朴素,温柔又高傲,微妙又率直,也许这便是傅雷的魅力吧。

《[荐]读《傅雷家书》有感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