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体会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体会 篇1初冬,不如隆冬神圣庄严,不如金秋给人已收获的喜悦,然而它却承载着别有的一份美丽,让我眷恋……11月中旬,在园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将一起跟随Linda老师带来的《正面管教》开启四期的课程,可以说是为我们带来一场身心的洗礼,为了我们学习的有效性,领导还为我们提供了《正面管教》书籍及践行工具卡。在学习中我们一起头脑风暴、一起分组讨论、一起分享收获、一起参与各种游戏。四次的学习让我们彼此拉近了距离,更加深入了解彼此、理解彼此、温暖彼此、最后到欣赏彼此……之后,我便以依依不舍的姿态利用工作之余阅读完这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正面管教》。对于学习正面管教,我有以下体会:
一、先联结情感、认同感受再纠正行为。
以前我在工作中在解决孩子问题上会直接去纠正孩子,直接指出他的错误和不足。有时候,甚至还会讲一大堆的道理,认为这些道理你应该都懂,因为我是为了你好。甚至我们还天真的认为,我们这样纠正了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可事实是:不良行为一直存在。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孩子就是听不进我们的话呢?今天我学习正面管教之后完全明白了,原来都是因为自己没能和孩子建立好联结。
德雷克斯说:“爱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关系”,先联结再纠正是要我们通过传递爱的信息,建立亲密和信任,而不是距离和敌意。这其中往往透着这样态度:“我爱你,而答案是不”;“我爱你,我相信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相互尊重的解决方案”。比如,孩子在商场闹着要买东西,可家里的这种玩具已经很多了,你又不想纵容孩子这种出门就要买玩具的坏习惯。那么,就要在纠正孩子错误之前先跟孩子建立情感联结、认同感受,建立良好的关系,再去积极的影响孩子,这才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简单的来说:就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一旦有了情感联结,孩子们就会愿意接受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纠正了。
这里的纠正行为,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给孩子提供参与的机会,或者和他们一起来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买玩具这件事情,就可以和孩子就买玩具达成共识,而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爱时,彼此之间才更可能达成共识并容易执行。因为,此时,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下面的这个案例是我运用Linda老师讲的认同感受的“你感到……是因为……你希望……”句式来帮助孩子解决了分离焦虑:周二早上我们班有个小女孩高高兴兴走进教室,把玩具放进自己的抽屉里,接着跑回班级门口,往外张望着,这时脸上的笑容已经变成了两行眼泪,最后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我便走向前蹲下来帮她擦拭眼泪,与她说话:“宝贝,程老师理解你的感受,你现在心理很伤心,很难过,是因为你还没有来得及跟妈妈说再见,妈妈就走了对吗?”孩子听了我的话用力地点点头,哭的更伤心了。“那你希望我为你做点什么吗?”我抚摸着她的背接着问。
这时孩子的情绪缓和了一些,对我说:“小程老师,我想让你抱抱我。”接着我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又和孩子约定下次先和妈妈说再见,再进教室。孩子就高兴地去吃早饭了……拥抱是最天然的动作,是最能表达爱的亲密接触,也是情绪控制和安抚最有效的动作,在我的拥抱里,孩子得到了安全感,得到了爱。相信孩子在这一整天里都不会再因为这件事产生压力了,因为她内心不再有不安和恐惧。其实,不只是和孩子需要建立联结,爱人,亲人,朋友,同事都需要情感的联结!
二、含糊的赞扬不是鼓励
德雷克斯一直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励”这个词来源于一个法语词根,其意思是“将心给与”,鼓励能帮助孩子培养勇气,增强自信。但含糊的'“真棒”不是鼓励,小孩子的最好方式是要让你的鼓励很具体。比如,一个孩子刚完成一个泥工作品拿给你看,而你对孩子说:“哦,这是我见过最作品,你简直太厉害了!”那么你对孩子的帮助可能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大,你教给他的可能是,他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取悦别人,这是一个危险的人生信条。告诉这个孩子:“我看到了,你真的很喜欢红色和黄色,你能跟我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吗?”这样,就会打开交谈和一起学习的大门。不过,我个人感觉这部分有点难,稍微不注意就又说成赞扬的话了。所以,这需要我们不断反复的练习才行!
《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体会 篇2这个暑假,很有幸拜读了“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正面管教》。“和善而坚定”这五个字是我读完《正面管教》这本书之后,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几个字。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就是,作者用平时的语言讲解他的观点,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且还给读者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正面管教工具”。对于家长来说,这本书可以教会他们成为更加称职的父母,对于教师来说,它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更加合格的老师。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我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不断回顾和反思的过程。封面正中的三行红字,“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这一问句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它问出了无数家长和老师的心声。虽然我走上教学岗位才短短两年的时间,作为老师几乎每天都要跟学生相处。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如何有效处理常常是困扰我的问题。若是处罚过严,肯定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若是不处罚,或惩罚不力,学生又会认为老师是在娇纵犯错误的学生。这本书提出了“正面管教”这样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方法,让我产生了深深的疑问,这样的方法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对孩子来说是否真的有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随着作者踏上正面管教之旅。
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犯很严重的错误就是急躁,尤其是在面对那些叛逆、顽劣的孩子时,往往会火冒三丈,并且仍然深信自己是对的,觉得都是学生的错。一番指责之后,能解决问题倒还好,怕就怕学生更加极端地为自己辩解,使小问题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其实,当我们要求学生控制自己情绪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现在的孩子大多数还是很听话的,都想要在老师面前当一个好学生,但是当他们犯错的时候,却往往不能十分坦然地面对。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犯错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而且老师和家长往往更加关注于惩罚而不是问题的解决。犯了错误的学生为了避免责罚和保持良好的形象,于是短期性地表现良好,以达到弥补过错,重新获得认可的目的。但是这样的表现只是暂时性的,时间一长,就可能会“好了疮疤忘了痛”,继续犯同样的错误。然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生能够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做得更好。不过,首先我们自己就得学会把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之前当班主任,无意间看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 ……此处隐藏18454个字……/p>
自从学习了?正面管教?,我首先认识到了大脑盖子的理论,这使我放松不少,至少知道我是正常人,不是素质不好,脾气不好。我也明白了:当我一次次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老公的“错误行为〞时,我是多么的无知。也明白了,因为老公的低坚决高温和,我就更加的高坚决低温和;因为我的高坚决低温和,老公就更加的低坚决高温和。这就是相反相吸效应吧。孩子也无法去体验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没有了心灵纽带,家庭就没方法和谐快乐。这也是不能长期有效的方法。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也无法开展出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
在这样的觉悟为前提,我开始了我的正面管教之旅,这个过程没有压力,只有不断的觉察、纠正、改变、接纳和共同解决问题。有种我终于找到组织的感觉。以前因为长辈的无数的指责,邻居的非议产生的情绪的负积累,在慢慢地被融化。我慢慢地在老公和孩子面前变得不再那么“冷酷无情〞,老公也变得爱沟通了。我们能为孩子教育的一些问题达成共识了,改变了之前的相反相吸的状况。这让我很开心,很欣慰。我还学习到: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我会努力让每次犯过错误后尽量不去白犯,不了了之,我会思考正确的方式,并且和孩子和老公有个心平气和的互动、沟通、解决问题的过程。这让我看到了家庭生活的方向,增强了我的信心,以前犯错误后的无尽的内疚、挫败感荡然无存。是啊!错误:多么好的`学习时机啊!
读到出生顺序重要性时,我真正了解了我的儿子,他的感受,他的地位,他的处境。当他在自己在家独一无二的宝座上被妹妹替代时,我并没有持久地去关注儿子,当时反而是一直在纠正他的错误行为。当时我儿子拿遥控器的天线差点闯到邻居宝贝女儿的眼睛时,看到邻居那种愤怒的指责,我的压力太大了,当时带孩子去抱歉,孩子都不知道抱歉是何物了,根本就没有一点内疚的感觉,我说的话也听不进去,就是一种木然,失去了认同感、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儿子,〔当他做错或者不小心做错事情的时候,得到了鼓励或者是没有及时的引导,他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像傻了一样。我当时也根本不知道,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没有觉察到他的信念。现在我不再拿他和他妹妹比拟,和别的哥哥比拟。认识到了我对他情感的回应是那么的少,甚至都很少给他拥抱,因为忙于照顾妹妹,又没人帮助,我甚至很少去抚触到他的皮肤。所以能感觉到他有一点皮肤饥渴的感觉,并不严重,我也在不断得学着天天和他亲密拥抱、抚触。
当侯老师告诉我们告诫的话语,要两个孩子都一样说的时候,我觉察到了我自己的错误:妹妹一哭就让哥哥让着她,这样的做法不仅伤害了哥哥,也伤害了妹妹。当我两个都一样要求时,哥哥马上就能表现出对妹妹的照顾。妹妹也慢慢懂得了哭不是法宝,也要谦让哥哥。
当我看到这段话: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有其错误观念和行为目的,但孩子意识不到,那是隐藏的“密码〞。大人们要识别出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最需要爱的孩子。我知道了我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而不是指责。“正面管教〞非常明确地分为四类对错误目的和观念的有效鼓励方式: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利、报复、自暴自弃。让家长们有据可依,有方法指导,拿来就用。反复努力实践。当孩子出现表现时,我会对照着去做。
“逻辑后果〞这一章让我彻底看清楚了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我身边发生的逻辑后果的伤害太多了:女儿幼儿园一起去郊游,孩子同学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因为随便丢了一个奶袋在地上,爸爸让捡起来,孩子不捡,爸爸说“你不捡起来我就不要你了〞孩子大哭。我当时就明白了那个男孩为什么动不动就哭。但是当时我还没学习到“逻辑后果〞,只知道在心里指责行为。学习到一切都好解释了。于是我认识了、记下了“自然后果〞这个超级正能量的词语。逻辑后果只有在运用得当、正确情况下,才能让孩子从中学习到有意的东西,它不能成为伪装的“惩罚〞,而自然后果在运用恰当的情况下,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和大人都还有一个训练的过程吧。
“关注于解决问题〞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关注问题的解决。孩子是整个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指责,只有通过启发式问句、积极地“暂停〞等方法把问题提出来,一起想方法解决,一个尝试改正的过程,没有权威,大人对小孩的吆喝,小孩必须服从。这个过程大大锻炼了孩子和妈妈爸爸的合作能力。增进亲情,理解别人,为他将来的婚姻生活奠定根底。
“有效地运用鼓励〞: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但是,要对一个正在做出不当行为的孩子进行鼓励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许多成人不知道什么是鼓励……这节课是我们家要一直修炼的。被鼓励长大的孩子肯定会比拟自信,不会老找别人的缺点。如果一个孩子父母给他的批评过多,不去鼓励,他对身边的人也会只挑毛病,很难看到别人好的地方,和别人合作起来,玩起来就会比拟困难。如果能先找出孩子的闪光的地方,夸奖孩子,再指出行为上不当的地方,孩子会容易接受吧。我认为如果运用好了鼓励,亲子关系就成功了大半。在解决任何问题前,相互尊重是前提。孩子的行为是孩子自己的,家长不能想当然的想着让孩子怎样怎样。我们不能让孩子变成见任何人都必须打招呼的礼貌孩子,也不能让孩子变成永远不动手的文明孩子,孩子的合作就像大人谈恋爱一样是不能强求的。是通过和妈妈、爸爸、周围亲戚、学校里的小朋友的互动中开展出来。所以要想让自己孩子人缘好、礼貌友爱等等,我们就要牢记着眼于优点去鼓励孩子,将不良行为转向积极的方面:如果孩子打人,我们可以争取抱抱;如果孩子之间打闹不可开交,我们可以引导一起玩一个游戏。有时候下定义也很管用的,先告诉孩子“你是好孩子,〞“你是有礼貌的孩子〞会比一味的指责管用。我知道这个方面我还有很多的功课学习,很多的功课去做。继续努力!
“家庭会议〞:在没学习这一章时,我们家也开过一次家庭会议,大家都没目的,也不懂怎么进行。最后在爸爸的嬉笑和妈妈的指责中结束。我们开之前没有共识,爸爸没有真正要说的话,妈妈一直记着孩子闯马路的事情,很严厉地指责孩子。现在有了指导,真得觉得“家庭会议〞就是“美好时光〞!尤其是规定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每个人都不厌倦,效率很高。感谢环节会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感觉很开心,很受重视,简单利落的解决家庭生活的一个“小事情〞,让每个人都没有压力,不指责,只是每个人都想方法。欧耶!太棒了!谢谢家庭会议让我们联系更加紧密!还有好吃的好喝的,再来个小小的游戏,原来表达爱可以这么简单,又不做作,没有压力。我会试着拿“平安过马路〞为一个主题,来开一个“正面管教的家庭会议〞的。
综合应用给我很多实际的、具体的指导:防止早晨的麻烦、情绪的撤出、防止就寝时的争斗、不介入孩子们之间的争端、无言的信号等等。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这都太实用啦!切实可行的方法。
正面管教的首要目标,是要让大人和孩子都能在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欢乐、和谐、合作、分担责任、相互尊重和爱……
正面管教?让我真正看清楚了家庭生活的方向和目标,学会了切实可行的黄金法那么。我会慢慢学会生活,幸福地生活。也希望更多的家庭能学习到?正面管教?课程,让孩子和大人一起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