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5-09-01 10:13:06
傅雷家书读后感【精华13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精华13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曾经读到过一篇让我十分感动的文章,名字叫做《母爱如Q》。文章讲的是不会写字的母亲,每次签字都在上面写个Q,“我”并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并且觉得十分丢脸,待到长大以后,到了最后“我”才明白母亲的用意,“我”其实就像是Q字母里头的那条小小的尾巴,是母亲永远放不下的那头。

其实细细想来,很多时候你也会发现父母的喋喋不休其实是担心,父母的严厉指责其实是关爱,父母的高标准其实是放不下。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做的不是还不够好,而是还不够优秀,不能自我、自觉的学习。其实最最放不下心、最最为我们骄傲、最最心疼我们的正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其实,不只是母爱如Q,父爱亦是如此,正如《傅雷家书》当中的那位严厉而慈爱的父亲一样,不是吗?

傅聪还年少时,就只身到国外留学,面对着语言和学业以及风俗习惯,为人处世等等的压力,他的父亲给了他很多意见和鼓励,那一封封充满着期待和爱的家书,漂洋过海,将父母的牵挂和思念送达到孩子的身边。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在那么多的岁月里,这么多封的家书难道还不能代表他们对孩子的牵挂吗?期间有一次没收到信就坐立不安,这难道不是父母最基本的担忧吗?

信中,傅雷先生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的关爱表露无疑,有对孩子的鼓励、也有对孩子的.教育、还有当孩子获得荣誉时的那种骄傲,当然也有对孩子感情上的疏导。我想,这是每位父亲,或者说是每位孩子都知晓的。不可避免的,这些家书当中也有对孩子的高标准要求,当你读到这些的时候是否脑海里会回想起父母那严肃的脸呢?现在是否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呢?

信中有一句话让我看到就泪盈于睫,“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这句话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其实我们的父母经常说,“只要是有关学习的,能给的我的尽量给,就算是砸锅卖铁都要供你读书。”,其实你可以在《傅雷家书》里面找到你父母的影子,同时又能看看作为父母的他们是以何种心情来爱我们的。

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想想,严厉并不是错,反倒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一种促进。或许你认为你独立了,长大了,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是如此的需要父母的纠正。

成长,是我们是一段我们必经的人生历程,在这段路途中,我们懵懵懂懂,慢慢摸索着前进,这就需要一座为我们指引方向的灯塔,而父母不就是我们成长道路中的灯塔吗?如果你还处在和父母的争吵、纠结当中,那么请你仔细地,带着感情和长大的决心去阅读《傅雷家书》,相信我,它会让你受益匪浅。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其实,没有阅读之前,我一直以为这只是几百篇无聊的书信。可到现在,我竟一时,有点舍不得读完。

其实,谁都不曾倚马万言,可偏偏面对家人,所爱之人,叮咛、关怀全会涌上心头。

在中国这个相对封建的大家庭中,别说“我爱你”,就连“谢谢”两字都难以启齿,于是,书信便成了这个我们交流的其中一种方式了。

“家书”,内容也似题目一般亲切,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温柔”的感觉,每个字,都是万千纠结之后提笔而写。

每次阅读都觉得如沐春风,如母亲轻柔地爱抚着你。

每次阅读,都有所感悟,“什么是牵挂”,“什么是爱”,“什么是教养”。

总之就是开卷有益。溢出纸的全是父母谆谆教诲,扣动心弦的就是与孩子真诚的交流,于是便成就了傅雷老先生必胜的骄傲——两个儿子,傅聪、傅敏。

这不过是典范罢了,中国还有千千万这样的家庭,父母言传身教,孩子耳需目染又成就了上下五千年华夏。

因此,孝是要问什么是家,这便是了。简简单单,不只限于心与心的呼应,更是个体与家的联系。

来来往往的不是信,更不是对生活的监督,是习惯,是修养,是挂念,也是对家人,对自己的交代。

大概每个家庭都是这样,父亲从始至终与孩子少有交流,而母亲总是以许多种多愁善感的方法引导,可孩子的成长离开了任何乙方都会偏离方向。

而傅家却没有这种情况,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对家的责任,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付出爱,悲哀。

同时每个人都明白自己所吹的位置,于是各尽其能,即使有不愉快,不顺心的事,都能冷静地说出口,一起努力总比冷眼旁观的好呀。

每个人都像一节莲子,环环相扣,于是拿得起,也放得下,看到大局,也看到细节。

这其中傅聪与父亲的沟通甚多,刷新了我对父与子这种关系的认知。

就以我而言,我与我的父亲也少有交流,因为我们之间仿佛隔着一座高山,是时间都难以跨越的高度,并且父亲脾气又怪,于是每次我们待在一起,总觉压抑,甚至没有言语的沟通。

就是这样,他成了我最熟悉而又最陌生的人。

而信中的傅老先生却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化解了这些问题,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孩子的现实,以母亲般的轻柔的语气教导着相隔千里的孩子。

大到傅聪的演出,小至生活细节,全部用心地装进信封。温柔地送达另一个家的远方。

谁说家书要饱含深情,让彼此都热泪盈眶,其实再小的事,也是家人关注的点。

这些最了解你的人,可以从字里行间看见你的年少,看见你的苍老,以解他们内心“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的情感。

这大概便是我此次阅读的感触了,不至深处,不及浅处。

尽管,傅雷夫妇驾鹤而去,但他们对现代家庭的影响深远。

以至于,又从这些家庭中看到了他们,他们正站在清晨的田野里,沐浴着阳光、微风。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本学期利用闲暇之余,我认真阅读了《傅雷家书》。这是一本即饱含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也贯穿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的一本家书。我从未读过傅雷的作品,但这本书中那些朴素的问候、不舍和想念让我从每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都看到了父亲细腻的爱。

一、理想父母,良师益友

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大都是我们小时候就开始扮演“大人”的角色,用通知或命令告诉我们该与不该,好与不好,而傅雷则扮演着老朋友的角色与儿子亲密交谈,从生活到工作,从学业到婚恋关系娓娓道来。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次傅聪正在练琴,突然来了灵感,开始不按着谱子弹奏,有了自己的调调,父亲察觉到后并没有责备他,而是让他弹自己创作的曲子,父子俩还在一起研究,并已《春天》命名。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接触最多的便是家长,反思我们的家长,有多少能做到放低姿态,和孩子平起平坐,与孩子不论是身体还是思想保持同等的高度。同样的,专业的教师总是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和幼儿 ……此处隐藏7842个字……傅雷的严厉教育下,傅聪刻苦练习钢琴,一日复一日的练习。不难发现,当傅聪长大,出国深造之时,傅雷对长大后的傅聪与儿时的傅聪的态度,语气有着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傅雷其实是想为傅聪的未来铺下一条更顺畅的路,当傅雷长大了,出国深造以后,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帮助傅聪走向所谓的成功。望子成龙的想法如此迫切,傅雷对傅聪的严厉可以说是“毫无父子之情”的,但这也是一种父爱,一种悄无声息的另类的父爱,一种以独具个性的方式使傅聪走向成功的父爱。

我不喜欢这一种父爱,如果把傅雷对待傅聪这一种别致的父爱放到今时今日,绝不可能成功。因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接受这一种“魔鬼式”教育,因为时代的高速发展,教育需与时俱进,一成不变,固执己见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

但是,《傅雷家书》告诉我的,更是父爱无声。在现实生活中,我和父亲相处有些尴尬。几次的大吵大闹,不如我和母亲几乎每两三天“互怼”易和好。回想起来,我竟从不曾说过“我错了”“我不应该”之类的话,但父亲总是默默地收拾我落下的淘气与顽皮。他工作忙,一周几次的加班值班,对我的爱更多的在于一句句“钱还够花吗?”“不够记得跟我说”。我知道,父亲并不是只顾工作,不顾家庭,不顾妻子儿女,而是因为除了这个家,还有很多个家需要守护,要为人民服务,为这个城市的美好与安宁做更好的保障。父爱真的无声,无声到你难以察觉,却一点一滴渗入心里。

母爱似海,父爱如山。母爱轰轰烈烈,而父爱,悄无声息,却如巍峨高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2

父爱如山,这个比喻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父爱厚重而强硬。而在许多人的际遇中,也确乎辉映了这种感受。

而好的教育者,从不被这类印象束缚。刚柔并济才是好的教育,也才是好的爱。母爱如此,父爱依然。我想《傅雷家书》之所以被推崇,便是因为当代许多教育者意识到了这点吧。傅雷对傅聪的教育,确乎出众,值得让每一个人都去细品其中的滋味。

傅雷动笔写下一封封家书时,大约并不会认为日后他们会汇集成册,对外发售。自然,许多温情而恳切的部分便可略去不细看。

《傅雷家书》中有三条贯穿全书的线:艺术、道德、情感。傅雷与许多知识分子不同之处,便是将情感放在了末一位。

有些人认为人的根本是情感,而后才能有才艺。这当然是对的,但这里讲的只是亲情中最浅而挚的部分,因而这反驳不成立。或说,艺术与道德的输入,其根基均为情感,那两者倒也可共存。

一份好的父爱,须凝聚教导、严正、体谅、温柔这类情感,而不是人们所以为的强悍而淡薄。真正厉害的人是刚柔并济深挚的,教育也是如此。

傅雷在信中一直是以探讨的语气同傅聪讲话,而几乎没以父亲的身份来压人一头。这至少可明确得知,这对父子的尊重是相互的,而不只是儿子对父亲单方面怀有敬畏。

傅聪学琴的路途波澜跌宕,而其父的态度却从未改变:支持、参谋、安抚、纠正。他相信儿子,是因敬重儿子;敬重,又是因其可见的道德与才华。想必在其心中,这德与才并不全是其成为教育的功劳吧。

当然,这份尊重中便包含了教导与纠正。每当傅聪气馁或抑郁时,父亲都会以自己的智慧来联络儿子的智慧,从而解决问题;每当儿子获得些成就、自诩快乐时,他也总是能及时予以肯定,对自满予以警戒。

许多人认为,傅家这对父子的情谊,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无法做到的。事实也确乎如此,我们确乎无那样的智慧,也无那样的文艺。

傅雷多次在信中与傅聪探讨生的意义、个人的伟大与渺小。因这是家信,不必严正过头,因而其思想得以明净地表露,而引起许多读者极大的`共鸣不知还有几人同我一般想?,我们可明确,思想同我们一般,甚而更深邃的大有人在。这是勿要妄自尊大,而这同者与甚者,相对过者还是很少。这是我要妄自菲薄的。

同样令人产生共鸣的还有傅雷关于物质上对傅聪的教导。在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里,出生读书人家、志存高远、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年轻人们,总是不屑于物质,一心认为其太过俗气、太过表面。但他们明知精神也是寄托在物质上的啊!战胜它,控制它,这是真实而恳切之极了的,精神并不高贵,物质也并不低俗。

傅雷的教育确乎成功了,却难以模仿。

傅爱如山,是一座由艺术、道德、情感垒成的高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3

读傅雷先生给孩子的信,眼前总是浮现起那沉默坚实的背影,那信中的叮咛,是那样的亲切,或许天下父母都是如此吧。

我想傅先生对于孩子而言,是慈父,不住地牵挂;是严师,不倦地教诲;是益友,不时地交流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密切地关注者,却又懂得要放手。在这一收一放之间,那一封封家信,变成了孩子和父亲联系的那根线。

想当初,意气风发的孩子离开父母,只身前往异地求学。最初那几天傅雷先生精神波动很大,不时回想起孩子幼时的情景,又快乐有惆怅,在信中更是写出了“我从来没有爱你像现在这样爱的深切,而正在这爱得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如此深情的话语。其对孩子浓浓的爱可见一斑。

而在孩子学习上,他却是一点也不含糊。要求孩子将计划详细地写出来,直截了当地指出孩子的问题,与老师直接沟通。在孩子面临抉择不知如何是好时,他也为孩子理智地分析,提供参考。在傅聪海外求学的时光里,傅雷用一封封信,教育培养着孩子。

傅雷先生曾说“我想时时刻刻,随时给你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他确实做到了,在他的注视下,孩子认清了自己的`信念,顺利地扬起了人生的帆,向着未来启航。

父子之间分离的漫漫十多年,就靠这高精尖张张浸满爱的纸页,像一根线一样,连缀起来,不论孩子身在何处,拉一拉线,便知对方怎末样,仿佛从未分离。

在家信中,傅雷先生的一段话令我沉思,“我们做父母的,为了儿女,不怕艰苦,不辞劳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希望你也能多告诉我们,你的忧,你的乐,就是我们的,让我们永远连接在一起。我们虽然年纪会老,可是不甘落后,永远也想追随在你们后面。”

每当我读着这段话时,总感觉有个东西在叩击着心底的门。最近几年,我朝着自以为好的方向赶路,对于父母的话也只是听听,从不把自己内心的快乐或悲哀告诉任何人,在自己的小天地中独自捉摸着。快乐自己体会,悲伤也一人承担,以自我为圆心画一个界限,与他人在心灵上隔绝。但这样真的很累,高兴之后便觉得索然无味,忧郁的时候便不知是痛心还是茫然。

一段话点醒了一直彷徨无措的心,重新连接起那根线,才感觉到我不是独自一人,父母一直在背后支持着我,紧紧跟随,一步不落,关注着我在成长路上跌跌撞撞的身影,不曾远离。我曾苦苦追寻的良师、知己,到头来教给我最多最细致最全面最细致的人,真正了解我,关心我,一心只为我着想的人,就是曾被我拒于千里之外的父母。

那根线,一头连着我,一头连着父母,用同样的血和深切的情组成,无论在何处,都能感受到一种令人升起斗志的力量。

可千万别断了那根线,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别忘了告知父母,牵起手,无畏地走向未知的未来……

《傅雷家书读后感【精华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