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5-08-27 23:31:07
《论语》读后感15篇(必备)

《论语》读后感15篇(必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1

最初接触论语是中学的《论语十则》,当时只是死记硬背,了解一下字面意思。想象着古代学者摇头晃脑读书样子,很是有趣。借着这次全校的机关培训,今天再读来与以前相比却是另一番思考。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一万多字的作品,把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刚读起来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都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简短的语句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精华;简短的语句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简短的语句谈论了教育教学、人生沧桑百态、君子、孝道等对后世影响巨大。

作为教师,首先关注的是孔子教育教学的观点。孔子是位伟大的教育家,其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才能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来教导学生。当代学生的性格独立,差异很大,我们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上,孔子提倡教学相长。《论语》中记载着孔子及其众弟子的对话,其中率直的子路常向孔子提出批评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而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他从未对孔子提出疑问,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他有帮助的人。孔子还敢于承认比他小很多的弟子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的启发,表明孔子向自己的学生学习的勇气可嘉,精神可佩。而现实生活中,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实之不易。

在学习方面,《论语》对我们启发也很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孔子五十多年的教学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大思想家。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他的境界之高。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如此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话。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虚心向别人学习,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很多人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我们要取长补短,广结良师益友。

孔子讲究孝道,孝自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的人们却在褪色,经常会看到明明子女很多的老人却无人尽孝。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孔子所提倡的孝是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在“常回家看看”已纳入法律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多关心父母,多了解父母的'需求,多对父母尽孝。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100多次谈到君子,他强调的是一种人格的自我修养。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衣食起居,而是心怀天下,而且能经常反思自己。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作为君子应该先去做然后再说要有言行的标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当今有些人每当有牵扯到个人利益时,经常互相漠视,甚至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那就称不上孔子口中的君子。

为什么当今全世界那么多的孔子学院,可见孔子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大师语中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不去苛求外界,努力完善自己,包容别人,为成为一个坦坦荡荡的真君子而努力奋斗。

《论语》读后感2

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谈到孔子作学问时,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可以做我的老师的。学习他好的方面,对他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其实这里,“三人行”不是三个人,是多人的意思。南怀瑾先生解释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这也许是孔子的本意,我为此有较深的体会。在我们一生中,有无数老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品德、学问好的,比我们年龄长的,我们固然要学习,学习他们好的品格,作学问的方法和思路。他们的人生经验,是我们前进道路上重要的财富。学习他们的优点是为了自己能有所提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使自己积累经验。品德修养好的老师都会毫不保留地告诉别人。即使他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他人生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毫无怨言地在某一岗位上的积累,也是一笔财富。退之,品德、学问不好的,甚至是坏人,坑害我们的人,我们也要学习,从他们角度考虑,了解他们坏的根源,坑害我们的原因,从而使我们认真反省,自己不能这样坏,这样坏,是坑害别人的。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这样想,完全按照正常的规则和秩序,我们每个人都会受益的。我们也要向比我们年龄小的人,甚至很小的小孩学习。学什么呢?有人认为我这把年纪,走过的地方都比他们知道的地方多。摆好心态,我们学习小孩子的`天真,单纯呀!可能会钩起我们儿时美好的记忆,也可减少成人间人事纠纷之争的烦恼。我们学习年轻人的时尚,学习年轻人的活跃思维等等。总之,我们可以从各种人那里学习,丰富我们的学问和知识。

“行”还说明了孔子的思想:研究学问,不仅仅在书本上学习,还要在“行”中学习,即在实践和实际中学习。实践和实际中的学习更重要,别人对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不对的,认真反省,我会不会有类似的问题。“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看起来,讲起来容易,都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该这样做。可是在现实中,我们多数人包括我在内能做到向品德、学问好的,比我们年龄长的学习,认为自己能从中受益,有时会内心里和表情上显露出曾象某位大师学习过(那怕是见过)的得意,但有时出于傲慢心理,可能的竞争,而不愿意向比自己好的学习。这都不是很要的心态,我们应把学习作为一种很自然的生活方式。更难做到的是不原向自认为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认为自己是教授,是博士就了不得。博士仅是在他所从事的领域多读了几年书而矣!其他的还差得远着呢?教授仅仅是一种技术职务的符号,仅限于他们的领域。每个人知道的毕竟都是有限的,就拿我的工作来讲吧!我号称是搞色谱的,实际上仅仅是气相色谱,仅仅是气相色谱的应用,仅仅是气相色谱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在细说,仅仅是气相色谱在石油炼制中的应用,还没有涉及化工中的应用;再细说,八年时间 ……此处隐藏17626个字……无束,哪怕给人家当伴唱,也心甘情愿,就这么率性,你说可爱不可爱?

三、他非常坦诚。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什么叫做“士”。《论语.子路》讲到: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孔子的回答是:爱惜自己,懂得羞耻,能够出使四方而不辱使命,这就可以叫做“士”。次一等的呢?孔子说:族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称赞他敬老爱幼,这也可以称“士”。再次一等的呢?孔子回答说:言必信,行必果。虽然是浅薄固执的小人,但马马虎虎也算是最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又问:那些搞政治的人又是怎样呢?孔子鄙夷不屑的态度马上溢于言表,从一个“噫!”字当中,就看出来了。孔子说:哼!那些人呀,算得了什么!意思是说还不如刚才那些“硁硁然”的小人呢!孔子对当政者的蔑视态度毫不掩饰,如此坦诚,还不算是性情中人吗?

四、他敢于哭。

孔子哭弟子颜回,场面可谓感天动地。《论语.先进》: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四十岁就不幸去世了,孔子那年七十一岁,白发人送黑发人。孔子痛哭流涕地说:哎!老天这是要我的命呀!这是老天要我的命呀!旁边的`人就说:先生哭的太悲痛了!孔子说:难道真的太悲痛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该为谁悲痛呢?

没想到,祸不单行,第二年,另外一个最喜欢的学生——子路,也不幸在战乱中丧生。据《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记载:“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孔子再一次的悲痛欲绝,哭着说:哎呀!老天爷真是要断绝我的后路呀!欲哭无泪。

五、他敢于骂。

在《论语》中,孔子骂宰予,可以说是狗血喷头: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孔子说:宰予这家伙,就是朽木,是粪土之墙,都不知道骂他什么才好!为什么骂?就是因为宰予白天睡懒觉。当然这只是表面情况,肯定还有其他原因。所以孔子后面又说:过去别人说什么我信什么,现在别人说什么,我还要看他做什么。可能宰予以前就白天睡过觉,被孔子发现后,他就发誓说以后白天不睡了,结果今天又犯了,所以才气得孔子对他大骂。

其实很多学生,都挨过孔子骂,尤其是子路,骂的最多,我们就不一一举例了。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孔子骂这些学生,正是因为对这些学生非常喜爱,所以这些挨过骂的学生,最后都很优秀,都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通过以上五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而是一个有情有义、坦诚直率、真诚可爱、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

《论语》读后感15

《论语》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学思想与智慧。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伟大先哲。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看到了孔子在教学上的智慧。孔子提出了许多科学的教学观点,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仍然行 之有效,给我们莫大的启迪。

一、 孔子的教学态度

1、“有教无类”的治学理念。这是说教育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他从未停止过使教育平民化的努力。孔子说,只要拿着一束肉干来拜见他,没有他不教诲的,而这一束干肉的`学费,是百姓足以承担的。据考察,孔子门下“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却只有南宫敬叔和司马牛是贵族,其余学生都出身贫寒。孔子的“有教无类”是对中国教育观念的伟大贡献。时至今日,有教无类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我的教学中,我平等的对待尊重每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使他们快乐的学习数学ァ

2、“教学相长”说的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教与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者,传授知识,释疑解惑;学者,接受知识,融会贯通。把这二者结合在一起,タ鬃佑胨的弟子们在学习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启发,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治学道路上,师生应该是一对好伴侣。ソ萄程中,我与学生之间的讨论相得益彰。学生学得扎实,我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

二、孔子的学习方法

1、孔子一生勤奋好学。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不知饱足的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并且在其中得到了莫大的快乐。”孔子的博学众人皆知,人或以为他是天生聪慧而得的学问,孔子却强调说这是他后天努力得来的。孔子的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对后世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孔子主张“学”与“思”并重。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经典论述。所以说,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与思结合进行的过程。只有学才能获得大量的知识储备,有了知识储备后的思考才不是盲目的,才能够思后有所得,有创新。对于学习,我们应该学思并重。我的教学中,着重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理性的思考能力并学会了反思。杜威说过“失败是一种教育,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プ魑教师要教给 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

3、“温故知新”是孔子对学习态度的主张。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才能知新。

三、 孔子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中国旧式教育注重填鸭式的灌输而忽略启发式的引导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大相径庭的。ァ∷以说,对教师来说,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完善循序渐进的求知条件,比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ピ诮萄е校我喜欢学生提问题,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遇到困难,老师及时点拨,学生豁然开朗,印象深刻。

2“因材施教”是孔子最典型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能力,不同志向,不同个性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我的教学在作业练习设计环节中,作业习题分层次,接受快的给点难题,接受慢的降低难度,使他们都能快乐、自信的学习数学。

3、“循循善诱”是孔子教育思想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如果分解开来,就是由循序渐进的阶梯式教育和寓教于乐的兴趣式教育组成的。循序渐进,即按照学生思想发展,知识积累的内在规律因势利导,既不求快,也不好高骛远以求深,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教育学生。寓教于乐,就是要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兴趣,使他们真正感到是自己要学习,而不是别人在强迫他们学习。正因为学习有了内在的动力,即使碰到了挫折与困难,也会“欲罢不能”,直到竭尽全力。

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看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先师,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2500多年前的这个伟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东西去思考去探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用《论语》的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教育智慧。

《《论语》读后感15篇(必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