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1经典,亦称国学经典,是古往圣贤千百年来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提高思想修养水平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学大师章太炎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清末著名的教育家姚永朴说:"夫经之所言,乃人人之所固有,本于天理,惬于人情,历代信仰,莫之敢易"。在当前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上,则明确提出:"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说:"优秀少儿文学不仅能给儿童带来心灵愉悦,还能让儿童感受和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北京"2014高考指导方案"明确要求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华的考查。所有这些,都在说明,国学经典对于学生的人格修养、品格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理应进入语文课程视野,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现实情形是什么呢?
我们发现,现实状况并不令人乐观。一方面,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人们急功近利,不少学校和老师仍然围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凡是对于考试有直接作用的内容,不管采取什么方式,一股脑儿的塞到学生脑子里。对于暂且没有在考试中有具体要求的国学经典内容,则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另一方面,虽然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课程,但也是各自为阵。比如江苏省在全省小学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举办经典诵读比赛,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感受传统文化教育魅力。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受降路小学,开展了"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系列读书活动,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第一附小为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孔庙跟前学经典"等等,这些都为国学经典进入语文课程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纵观这些实践与尝试,可以发现他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经典诵读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经史子集上,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唐诗三百首》、《论语》等,较少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在诵读内容的安排上,缺乏分学段的精细化分;确定诵读内容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是由教师来确定,学生较少参与选择。
(2)经典诵读主要还是作为课下的一种补充形式,进入语文课程。这些学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晨诵、暮读及午间阅读等形式,借助一些演讲、征文、诵读比赛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记忆、积累一些国学经典知识,进而作为一种习惯来加以培养和巩固,没有让国学经典真正走进课堂,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精神内涵,浸润学生心灵。更不要说家校合作等其他学习形式。
(3)对于诵读目标的检测,主要是通过"诵读比赛"这一途径来进行,还缺乏更有效、更多元、更有持续性的检测形式。
我们认为,开展经典诵读,让国学经典真正进入语文课程视野,就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通盘思考,重点考虑,在《语文课程标准》没有作出具体要求之前,比照原来的古诗文教学及读经等校本课程开发经验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经典诵读内容除了原有的一些经史子集等内容外,应更多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
比如我们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除了让各个学段的学生记忆积累一些经典知识外,让学生参观"殷墟"博物馆,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还有,我们把林州市"修渠劳模"任羊成请进学校,给学生作报告,让低年级学生聆听"红旗渠"的故事;把"航天英雄""当代嫦娥"刘洋请回故乡,给学生讲解宇宙飞船的故事。给中年级的学生每人一本《慈善读本》,在高年级则通过教师讲解经典文章,提高学生感受力和认知能力。选择学习内容时,吸收学生参与进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老师共同确定。
2.经典诵读要进入语文课堂,实现课上课下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任何一块学习内容,如果没有进入语文课堂教学,就很难谈得上进入语文课程视野。因此经典诵读必须要进入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一方面我们期待着相关部门能够尽快启动《语文课程标准》这方面的修改工程,好让广大教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我们比照古诗文教学及读经的经验,除了原来的晨诵、暮读及午间阅读等常规形式外,还把国学经典引进课堂教学,使学生站在品味鉴赏的角度理解经典,浸润心灵,为学生的生命打好底色。
3.经典诵读不仅依靠学校,还要依靠家庭、社会的的通力合作,形成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多元支撑格局
我们除了在学校搞好经典诵读外,还通过"校讯通"等网络形式,与家长交流沟通,要求家长与学生亲子共读,从而较好地实现家校合作。还可以争取其他的社会资源力量,共同搞好经典诵读。
4.经典诵读的检测手段要多样
可以是试卷检测、征文、演讲、诵读比赛等校园活动,还可以是"我是环保小卫士"等校外实践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的精神内涵,化意识为行动。还可以在学生毕业后三年或者五年对学生进行回访,让学生谈诵读经典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这样能保证检测效果的持续性和连贯性。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2中华古诗文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开展经典诗文诵读影响深远,这项活动对于进一步加强学生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20xx年,我校将诵读中华经典,打造书香校园确定学校办学特色,申报了省级《诵读国学经典古诗文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课题。从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以来,这项活动以其深厚的内涵,活泼的形式,独特的魅力,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大的自主空间与个性空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师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平台,逐步形成鲜明的书香校园特色,使我校办学品位得以不断提升。
一、建立机制,推进课题实验的有序运作。
1、建立课题实验的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组成了由省县教科研专家为顾问,学校 ……此处隐藏17939个字……典的乐趣与家人分享,其乐融融。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对于儿童而言,经典诵读重点是要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感受读书的乐趣与愉悦。因此,学校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形式。例如,设置读书日、读书周、读书节,保障读书活动有序开展,形成一种旷日持久的读书氛围;每年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元旦、六一等节日进行经典诗文朗诵、演唱、演奏活动,陶冶学生情操,这在我校已成为一种常态;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表演、书法、绘画、知识竞赛等校内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扬、奖励,激励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通过师生同读、亲子共读,可以给学生正确引导和及时鼓励。总之,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受到经典的熏陶,让经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师要把学生诵读古诗文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鼓励和指导学生在作文中引用、化用和借鉴,增强作文的表现力和文采;在课堂内外,一些特定的场景中,让学生大胆运用、敢于表现,经典诗文能脱口而出,提高在交际中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学了会用,就会产生成就感,为自己的进步自豪和骄傲,进一步诱发诵读的激情、试笔的冲动、表现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总结工作实效,促进师生发展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校借助教科研手段,依托课题研究平台,以经典诵读为载体,不断巩固和发展科研成果,不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经典诵读,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识字能力大大提高,丰富了学生积累,还能引经据典。少年儿童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段,让他们在学习功课之余反复读诵一些美文佳句,几年的时间熟记百句、百首、百篇(则)经典诗文,将终身受益。经过几年的学习、累积和诵读,拓宽了孩子的视野,孩子的口语能力、书面语表达能力逐渐提高。升旗仪式上的发言、小规模的演讲比赛,孩子们能引经典脱口而出;中高年级学生在作文中,能恰当地引用经典诗文,丰富了语言,增强了表达能力。
2、创设魅力课堂
自从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学生一进入教室就有组织地开始诵读古诗文,迅速从喧闹的课间活动中回归课堂,凝神聚气,愉悦的身心为课堂学习准备了良好的接受、参与、探究的心境。课堂中,教师将所学内容与“经典诵读”有机结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激发读书乐趣,我校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播出学生所写的读经典的体会,及时将班级和“读书明星”的读书事迹、读书体会、好书推荐等相关文章通过广播展示出来,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诵读经典的热情。诵读经典蔚然成风,学生的诵读能力与水平极大提高。
4、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虽然目前只涉及文学经典的冰山一角,但可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学生通过阅读古诗文及经典书籍,不仅领略到了祖国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升华。
5、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15“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经典中传承古人先贤的智慧,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办在全县了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主题实践活动,活动收效显著,市民精神面貌再度提升,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得到了巩固和深化。
一、高度重视,宣传组织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为了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县文明办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主题活动的通知》,对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各乡镇、各机关单位和学校纷纷响应,制定了符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学习计划,保证了活动有序开展。
县文明办利用媒体的有利优势,对“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展开宣传,国学之风日益兴起的今天,“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一推出,就得到了群众尤其是学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国学教育十分必要。各单位将“经典诵读”纳入考核范围,全县各中小学也特地开辟了“经典诵读”课程,并纳入考试范畴,全县“诵读经典”之风蔚然兴起。
二、形式多样,全民参与
为了一改经典诵读过去给人的枯燥无味,县文明办、各乡镇、
机关单位和学校纷纷推出了许多别出心裁的活动形式,增加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趣味性,使得人们愉快阅读的同时,汲取了国学知识,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开设经典课堂。县内三家媒体均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专题栏目,为干部群众讲解经典,领悟经典的深刻内涵,同时,党校的老师、各校高级教师还走入社区、走入乡村、走入机关单位,为干部群众,教师学生送上国学大餐。机关单位把国学经典故事当作“道德讲堂”的课程,在讲述的同时,还向人们传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刻含义。形式多样的课程内容,深入显出的经典讲解,为“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打下良好铺垫。开展“经典诵读”比赛。不管是乡镇、还是单位、社区、学校,各式各样的“经典诵读”大赛正方兴未艾。各校根据学生的学龄和年龄,设定了趣味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洋洋洒洒万余言的国学经典,短短十几个字的唐诗宋词都成为人们比拼的内容,在比赛的过程中,人们对经典的领悟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开展“经典再创作”活动。县文明办、各级机关单位还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经典二度创作活动,“诵读经典读后感”、“经典故事排演”、“学习写古诗”等活动,别出心裁而又富于趣味性,满足了人们对于经典的神秘心里,让人们分享交流自己对于经典的心得,表达了对于经典学习的领悟。
三、全民参与,成效显著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以来,全县群众热情高涨涨。广泛参与,首先是源于活动与人们崇尚经典、想了解国学的心态不谋而合。其实得益于活动方案制定的可操作性,得益于良好的宣传效果,在全县营造了全民诵读经典的良好风气。“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我县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又一个崭新尝试,它的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1、改善了我县的社会风气
诵读活动的开展,全县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路不拾遗”、尊老爱幼、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再度复苏,良好的风气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进步。
2、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对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从而激发人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人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
经典诵读是一项灵魂工程,难在坚持,贵在扎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坚持不懈,积极推进,将经典诵读与建设“大气、开放、精致、和谐”新宽甸的目标结合起来,建设环境秀美、人文底蕴丰厚的新山城。
![教师节活动总结汇编[15篇]](https://img.jihtu.com/upload/5577.jpg)


